山西興縣李家灣道情是晉西北地區(qū)道情藝術(shù)的代表,據(jù)《興縣志》(清光緒版)、《興縣文化志》記載,該劇種早在明代由陜西傳入興縣李家灣、黑峪口等地,清乾隆以后,經(jīng)不斷創(chuàng)編使其內(nèi)容更加豐富,同時又吸收了當(dāng)?shù)孛耖g歌曲、歌謠及秧歌舞步,將原來宣傳佛、道教思想的道情劇增添了不少反映民間生活的內(nèi)容,從而成為一種具有特殊唱腔和表演形式的地方劇種。
李家灣道情音樂由鑼鼓點、曲牌、唱腔三部分組成。鑼鼓點大部分與晉劇鑼鼓點打法和名稱相同,有“七錘子”、“流水”、“硬三錘”、“突轆子”、“滾器”、“急急風(fēng)”、“懶五錘”、“三翻腰”、“四股頭”等二十多個。道情原有曲牌有[八板]、[跌落金錢]、[萬年紅]等,從其它劇種中吸取的有[急毛猴]、[一句半]、[南瓜蔓]等。絲弦曲牌有[柳青娘]、[西江月]、[滿天星]、[哭皇天]等。嗩吶曲牌有[小三眼腔]、[全尾聲]、[拜場]等。唱腔由叫板、起板、過門、唱腔、繞弦、轉(zhuǎn)板、流板等幾分組成,常用的曲調(diào)有“七字調(diào)”、“垛七字”、“十字調(diào)”、“一支梅”、“跌落金錢”、“浪濤沙”、“流水”、“西江月”、“哭板”、“滾器”、“高挑一枝梅”、“介板”、“八句調(diào)”、“苦七字”、“苦十字”、“反十字”、“東石榴”、“夢昏調(diào)”等二十多種。劇目有反映道教思想的如《高老莊》、《五福堂》、《經(jīng)堂會》、《韓文公訓(xùn)子》、《五龍臺》、《克家》、《五雷陣》等;宣揚儒家傳統(tǒng)的有《蛤蟆洼》、《劉全敬瓜》、《三賢》、《夜宿花亭》《草場》、《五玉帶》、《九件衣》、《烙碗計》、《劉秀走南洋》、《鬧花園》、《游花園》、《玉鳳配》、《紅羅衫》等;民間歌舞秧歌劇有《小放!、《叫妹子》、《八仙過!、《小姨子送枕頭》、《打櫻桃》、《劉三跑驢》等。文場由胡呼、管子、梅笛、揚琴、笙、四胡、低胡、三弦、嗩吶等樂器組成。武場由漁鼓、簡板、小釵、馬鑼、手鑼、水鉸組成。民國初年使用漁鼓、簡板敲其節(jié)拍,后用秧歌、晉劇中的板鼓、小鼓代替。
李家灣道情源于道教、廟堂音樂,后取各方所長不斷改進(jìn),并吸收黃河沿岸民間歌舞內(nèi)容,使其逐漸形成獨特的唱腔和樂曲風(fēng)格,具有重要的學(xué)術(shù)研究價值。
信息來源:山西省政府辦公廳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