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五百年前,正是春秋末期群雄爭霸時(shí)期。且說楚平王輕信讒言,冤殺了伍子胥(名員)父、兄之后,為斬草除根,立派三千人馬日夜追殺伍子胥。
伍子胥一心想投奔吳國,就沿著長江東下,來到了小峴山之西的吳楚雄關(guān)——昭關(guān)。他在過昭關(guān)前一夜愁白了頭發(fā),后在扁鵲弟子?xùn)|皋公的幫助下逃出昭關(guān)。
走出溧陽南山地區(qū)后,伍子胥又餓又累,因?yàn)樗褞滋鞗]吃沒喝了。當(dāng)他走到南渡附近的瀨江邊上時(shí),看到一女子在河邊浣紗,身邊放著一桶浣紗用的糨糊。他停下腳步,向史貞女乞食。女子朝他一看,此人盡管須發(fā)已白,但很像到處張貼的伍子胥的畫像。便說:如果你是逃亡的伍子胥,就喝下這糨糊,趕快走你的路。伍子胥呆住了,沒想到好不容易逃到吳楚邊境,在這荒僻的地方會(huì)讓一個(gè)女子認(rèn)出自己,可見這楚平王對他的捕捉是如何的周密。落難的伍子胥實(shí)在餓急了,拿起桶里的瓢,一瓢一瓢地舀著將大半桶糨糊吃得精光。浣紗女子說:我們決不會(huì)為了千金之賞把你獻(xiàn)給那昏庸的平王,你趕快離開這里吧。當(dāng)他大步朝東走時(shí),忽見后面塵土飛揚(yáng),好像是有人馬追來,就對這位女子說,姑娘,千萬不能同官兵講看到了我!這位浣紗女看出逃難的伍子胥對自己不放心,便抱著一塊大石頭,自投瀨水中去了。
伍子胥眼睜睜地看著這位女子為自己投江自盡,心里十分難過,雙膝“咯咚”一聲跪倒在地,淚流滿面地咬破手指,用鮮血在瀨江邊的一塊石頭寫了兩行字:“爾浣紗,我行乞;我腹飽,爾身溺。十年之后,千金報(bào)德!”
這位浣紗女死后連名字也沒留下,人們只知道她姓史,因此都稱她為史貞女。
伍子胥到了吳國,當(dāng)上了大將軍,率領(lǐng)吳兵,打敗楚國;貐菄,路過瀨江,鑄造了三斗三升金的香瓜子,撒在史貞女投河處的瀨江一帶。伍子胥還捐金在史貞女自盡的地方,蓋了一座浣紗廟,廟里供奉的是史貞女的塑像,伍子胥封她為浣紗娘娘。其娘家上吳村史家的史家祠堂破格為她蓋了一個(gè)貞女祠。
史貞女為救伍子胥的獻(xiàn)身精神,受到當(dāng)?shù)乩习傩盏木囱,也受到唐朝大詩人李白的推崇,為史貞女撰寫了碑稿。?dāng)時(shí)大書法家李陽冰為之書寫了碑文。李白在碑文中寫道:“子胥東奔,乞食于此,女分壺漿,滅口而死,聲動(dòng)列國,義形壯士,入郢鞭尸,還吳雪恥,投金瀨溪,抱德稱羨,明昭千秋,如月在水!
史貞女的故事在溧陽幾乎是家喻戶曉,溧陽市政府把這個(gè)故事作為“感恩信義溧陽城”城市形象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廣為宣傳,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