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簀青獅,是溧陽市竹簀鎮(zhèn)前馬七斗橋村的一種傳統(tǒng)舞蹈,始于清光緒年間,至今已有130多年。
竹簀前馬七斗橋青獅的道具有繡球一只,仿獅皮一張。獅頭,實木雕刻,口能張合,眼能轉(zhuǎn)動,活靈活現(xiàn);獅皮,將麻絲染成青色,編成獅毛狀,縫在一塊厚實的布面上。由16位穿紅褲的青壯年組隊表演,個個既能舞獅又能鼓樂,表演時可不斷替換。兩人組合一只獅子,一人舞獅頭,一人舞獅尾。
青獅隊每到一村表演,由該村一位長者端紅漆方盤,青獅隊跟著方盤逐戶拜年,在主家門前或廳堂表演,每戶主家都要拿出糕餅、壓歲錢等放在方盤內(nèi)。有新婚夫婦家要請青獅到床上打滾,以示吉祥如意,早生貴子。有大戶人家將禮物懸掛廳堂高處,是為青獅高跳,寓意高升。此乃“朝門頭”。每當(dāng)下午或夜晚,青獅隊在該村土場上“跳團(tuán)場”。先是跳平地,由青獅與持繡球者三人上場,展示前空翻、后空翻、蜈蚣彈跳、滾繡球等技巧,能翻出七十二個“跟斗”不重樣。跳平地時,場中放一張八仙桌,桌中間放一張長板凳,凳面放一碗水,青獅表演時竄桌、竄凳,碗中水紋絲不溢。接著跳高臺。青獅從“一桌”或盤或跳上“二桌”,然后上“三桌半”“五桌半”,乃至“七桌半”。一張張八仙桌壘起高高的臺,臺上加長凳,表演“姜太公釣魚”“佛燒一炷香”“雪花蓋頂”等高難度動作技巧,使整場表演和氣氛達(dá)到高潮。然后,青獅從高臺上往 ,在第三張八仙桌上,如猛虎下山般往下跳,落地時打滾撲騰,最后以“蜻蜓走路”的技巧繞場一周,是為向觀眾致意,整場表演結(jié)束。青獅表演時,依鑼鼓節(jié)奏默契配合,其動作靈巧,神態(tài)逼真,栩栩如生。
早年,前馬七斗橋青獅以技巧聞名城鄉(xiāng),溧陽乃至周邊地區(qū)都前往習(xí)藝。每年正月初一,各地青獅隊都敲鑼打鼓到七斗橋向師傅拜年。1934年大旱,溧陽災(zāi)民四出逃荒,七斗橋村民帶著鑼鼓道具到上海灘跳獅子,以賣藝求生計,跳進(jìn)了“大世界”,轟動了上海灘。而后又從昆山、蘇州、常熟、無錫等地,一路跳著回家。1952年,蘇南區(qū)民族體育表演大會在無錫舉辦,七斗橋青獅隊代表溧陽參加表演,榮獲表演大會唯一的一面獎旗。近年來,竹簀青獅;钴S在各類大型節(jié)慶活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