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招龍是雷山縣苗族群眾的傳統(tǒng)民俗活動,主要分布在雷山縣的各苗族村寨。大型的招龍活動主要是在西江、雀鳥、郎德、控拜、龍?zhí)恋鹊。雷山縣地處黔東南州境內(nèi),全縣總面積1218平方公里,全縣人口約15萬,苗族人口占總?cè)丝诘?3.6%。縣境內(nèi)生態(tài)環(huán)境優(yōu)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森林植被保護完好,雷公山國家自然保護區(qū),國家森林公園就在縣境。雷山苗族民族風情濃郁,傳統(tǒng)文化絢麗多彩,其中巫文化在苗族中扮演重要的文化角色,招龍就是巫文化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
苗族的招龍活動源于苗族的“萬物有靈”的原始崇拜觀念,苗族認為他們生活物質(zhì)離不開自然山川,苗族人民的生活資料都是無私的大地賜予的,這樣,苗族人民自然聯(lián)想到這種恩惠必然有一個與人一樣有思想的神靈才能給予,于是產(chǎn)生土地龍神的崇拜。每當遇到寨子人丁不旺、六畜不安、生產(chǎn)收成有欠,認為這是山脈土地龍神不在或不安的原因,必須“招龍”,即把龍神招回到原本的山川土地中,才能五谷豐登,人畜興旺。這是苗族對土地山川崇拜的原始宗教的心理體現(xiàn)。
招龍的內(nèi)容較多,有招水龍的、有招山龍的,也有招水龍和山龍合二為一的,有村社招的,也有個體為墳山、屋基而招的,村社招龍是整個寨子各處龍脈都要去招,個人墳山、屋基只是與之相關(guān)的一條龍脈,村社招龍整個寨子的村民都參與相關(guān)的祭祀活動和慶祝活動,而單家的招龍只是一家的祭祀活動。不論村寨或單家招龍都要請巫師做祭祀活動和念巫詞,活動方式是從山上或河灘牽牲和插彩旗或小紙人回寨或回家,村寨招龍村民有栽樹的習俗。大型招龍活動一般12年舉行一次,有的寨子三至五年也根據(jù)情況舉行,個別家一般是幾年做一次招龍。村寨招龍的祭物有水牯牛、豬、雞、鵝、鴨、蛋、鞭炮、香紙、糯米飯等,村寨招龍的慶賀物是銅鼓、蘆笙。個體招龍的祭物為豬、鵝、鴨、蛋、鞭炮、香紙、糯米飯等。
村寨招龍,招龍神之前必須先祭該山脈主峰的山神和土地神,祭物為一只公雞、豬肉、豆腐、兩把蠟燭、香紙,時間是凌辰2-3點,首先由巫師念祭祠,祭詞從開天劈地開始,到人與鬼神的形成,然后將全寨的愿望,請求山神幫助實現(xiàn),用時1-2個小時,念完祭神詞,殺一只公雞用生血祭,煮熟后用雞頭、雞肝、雞肉來祭。然后又往村寨各路口橋頭祭祀土地神。
招水龍是由祭師和鼓藏頭帶1只公鴨、3對鯉魚,12個小紙人,12柱香、12張香紙,兩個鴨蛋以及酒、米和糯米飯到寨腳河水深潭去引龍,用麻線拴住鴨鼻,將一對鯉魚和鴨子放入水中,在潭邊插上小紙人,然后燒香化紙,以酒、糯米飯、蛋祭之,祭師念巫詞叫龍神隨鴨去寨中保護人丁興旺。鼓藏頭拉回鴨子,捧上一把河沙,挑著剩下的一對鯉魚,跟在祭師后面,回到寨上后,把沙子撒入井里和池塘里,鴨子和鯉魚放入塘中,燒香化紙,以酒、糯米飯、蛋、魚祭之,算是水龍已招到寨中。招山龍則是到周圍寨子山頭之的龍脈主峰開始喊龍由祭師牽鴨,由鼓藏頭或由一位三代同堂,男女雙全的男性一路敲鼓喊龍,另外幾個隨同男性每過一個山頭,插一張冥紙和若干小紙人,以蛋、魚、糯米飯祭之,并取回一些泥土,培于寨頭祭龍坪之祭凳兩竹子的根部,即為招山龍神下山來到寨上。
祭祀龍神時,將水牯;蜇i拉到祭龍坪當場宰殺。祭祀用鼓藏頭家備好的甜酒、糯米飯、蛋、魚。祭品備齊,全寨人肅穆于祭龍坪,鼓藏頭將祭品按全宗族或全村的戶數(shù)分成小份,并將其中12份擺入祭壇。12位德高望重、身著長袍的男姓老人虔誠地來到壇前,祭師莊重地念祭詞之后,鼓藏頭燒香化紙,將12份祭品一一獻于地上,讓龍神享用。12位老人也各取一點祭品象征性地陪著龍神吃,然后各戶到祭壇領(lǐng)取自己的一份祭品以及幾張香紙和幾個小紙人,到祭壇前領(lǐng)取祭品的人都要要吃一點小魚蝦稀飯和喝一口米酒,意思是子孫繁衍如魚似蝦。香紙和小紙人數(shù)量是按招龍進行的天數(shù)發(fā)的,招幾天龍就發(fā)幾柱香,幾張香紙和幾個小紙人。之后,祭師將米粒拋向大家。這時人們特別是已婚婦女個個撩起衣襟“接福接財”。之后,祭師、鼓藏頭和12位老人及其他人引鼓入場。祭師燒香化紙,用供品祭鼓場后,12位老人及鼓藏頭家兒媳及姑娘首先入鼓場踩鼓,然后全寨進行踩鼓娛神活動。集中祭祀活動結(jié)束后,帶著祭品以及香紙和小紙人回家時,各家各戶都以爆竹迎接,把小紙人貼在堂屋的壁上,象征龍神已被請到家。
一般而言,村寨祭龍活動時,每戶自覺到護寨樹的周圍種上一棵風景樹。個別人家招龍又分墳山招龍和屋基招龍,墳山招龍主要在死者安埋后的前三年的清明節(jié)以及往后的某一年家里人丁、六畜,五谷有敗之年的后一年清明節(jié),由巫師用白公雞,念巫詞祭山神招山龍,招屋基山龍也是在家里人丁六畜不安,五谷欠收的情況下,在自己的屋基的背后,直接用公雞,念巫詞、剪小紙人、供香紙來祭神招龍。
招龍的傳承主要以一個支系或居住一個地方的宗族世代相傳,一般以鼓藏頭或有威望的寨老來召號進行,請巫師來主持。如:在西江羊排村,其輩數(shù)已有幾十代,由于是口傳,而無文字記載,現(xiàn)西江鼓藏頭唐守成(苗名“五發(fā)”),只回憶出以下幾代人:……基當→寶基→道寶→澤道→發(fā)澤→五發(fā)。而招龍活動自從到西江以后,代代傳承至今;在方祥雀鳥村,雀鳥村一般幾年進行一次招龍,雀鳥自有人居住至今已有13代人。寨老“向往你”的子父連名譜系為:→少交你→雕金少→交離雕→這你交→臘這你→略臘這→你略膳→往你略→向往你→里向往→臘里向;郎德也利村,也利村也是幾年進行一次招龍,寨老福然的子父連名代數(shù)為:猴簿→耶猴→相耶→你相→保你→勇!庞隆痪拧H弧!
苗族把“龍”、把“神”賦予大自然,賦予看得見、摸得著的山川大地,是依靠自然、敬畏自然的民族心理,是尊重自然與協(xié)調(diào)自然的民族心理體現(xiàn)。苗族招龍從祭物用雄性以及置于年初和祭祖節(jié)來看,在母系氏族社會它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充分挖掘和開發(fā)這一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對于增強民族凝聚力,增強民族自信心,豐富中國的龍文化內(nèi)容,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苗族招龍活動過去村村寨寨都舉行,現(xiàn)在只有部分村寨進行,有的寨子不舉行了,招龍活動也正在失傳,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破四舊”和“文革 ”期間,把它列入牛鬼蛇神、封建迷信加以批判和鏟除,使這種活動曾經(jīng)一度消失。二是現(xiàn)代科技的發(fā)展,人們逐漸認識到,左右苗族的人丁、六畜、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發(fā)展因素,不僅是自然因素,還有社會因素、科技因素,所謂被神化了的龍逐漸在人們的頭腦中消失,招龍活動也就成為沒有必要了。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