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蘆笙文化是雷山縣重要文化事項。雷山縣交通不便,但生態(tài)環(huán)境優(yōu)美,使苗族蘆笙等文化得以全面發(fā)展,保存完好。苗族居住區(qū),村村有蘆笙,寨寨有場地,無論男女老少,個個都能舞,人人都會跳,如今能吹能舞的女青年也有不少。蘆笙制作工匠,分別居住在丹江鎮(zhèn)的排卡村,方祥鄉(xiāng)的平祥村和雀鳥等村寨,這些村寨都藏在大山里,交通極不方便。
苗族蘆笙源遠流長,是苗族歷史文化發(fā)展的見證。蘆笙是苗族傳統(tǒng)樂器,蘆笙制作工藝伴隨著蘆笙文化的興起而不斷傳承發(fā)展。在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jīng)》中就有“吹笙鼓簧,吹笙吹笙,鼓簧鼓簧”的詩句。屈原《楚辭·天問》(闞子篇)稱:“楚笙冠中國,楚人吹笙天下第一”。戰(zhàn)國時楚稱荊蠻之地,“荊蠻”是苗族曾居住的地域。“楚笙”就是苗族蘆笙。《新唐書·南詔》說:“西南蠻“吹瓢笙,笙上管,酒別客前,以笙推盞又酹”!皡⒉盍窆,長蘆黃鐘濤,短聲清微散,舞來隨節(jié)施,吹去別促緩,苗女共苗男,紛月花滿山”!端问贰の髂舷贾T蠻傳》說:“一個吹瓢笙如蚊納聲,良久,數(shù)十輩連袂宛轉(zhuǎn)而舞,以足頓地為節(jié)。”說的是蘆笙與蘆笙舞。《黔南識圖》說:“擇平壤為月場,男女皆艷股,吹蘆笙,踏歌而舞!薄肚瓡肪硭摹搬屆闭f:“笙生地,象物貫地而生,以匏為之。其中空以受簧,是為匏笙,女媧氏之笙也。”
蘆笙系苗族古代承傳之物,屬于一種簧管樂器,也是雷山苗族民眾最喜愛的樂器之一,是苗族歌舞文化的象征。蘆笙由 、竹管、氣斗、共鳴筒四個部分組成,其制作材料和工藝流程如下:
,用響銅鑄成(也有少數(shù)用黃銅),由工匠藝人將木炭在小紅爐把銅燒熔后,按大、小蘆笙需要,輕輕打成厚、薄、大、小、長、短不等的長形銅片,然后在銅片方匡內(nèi)鑿通三面,成一個梯形小簧舌,又多次燒紅錘打,鑄成光平密封似的整塊銅片,用刀片刮平現(xiàn)黃、檢查舌邊緣是否空隙、防止漏氣,當吹、吸氣時,中間簧舌就上下抖動發(fā)出響音,響音的高低取決于簧舌片的長短與厚薄。
竹管(也叫笙苗),一般用白竹、紫竹、苦竹制作,其竹節(jié)長,中空大,竹壁厚薄適中,且不易裂破。制作時竹子洗凈曬干,把竹節(jié)鑿通至尖端,把底部堵嚴,在竹管下端適當位置割開一長方口,把鑄成的簧舌片安放在竹口處,邊緣封實,以防漏氣,每根竹管要鑿通一個眼,吹奏時能隨音按眼。
氣斗也叫笙柱,它是用來裝竹管 部分的,一般用杉木等木料做成。先把木柱下端至吹氣口間挖空中心,后削成下端大,上端小的園柱體或方柱體,在下端適當位置按6音竹管從正面往斗腳斜度為75度-90度角分別挖鑿對通6個眼子,把已安裝好的 竹管插上氣斗眼,調(diào)式音量、音節(jié),能吹出6音,蘆笙就制成了,這是傳統(tǒng)6管的工藝。在此基礎上同時制作成15管、17管、18管、21管的,其調(diào)門分為C、B、E、F、G的中、高音多管蘆笙。
蘆笙具體分為以下幾種類型:高排蘆笙,這是方祥地區(qū)苗族的蘆笙,是世界上最高的蘆笙。雷山地區(qū)的蘆笙多數(shù)是三支為一付,唯方祥地區(qū)的蘆笙與眾不同,高達五六米,七支以上為一組,所以叫高排蘆笙,聲音宏亮。芒筒蘆笙,是芒筒加蘆笙的合稱。當?shù)孛缱褰小案叶保疵⑼蔡J笙之意。芒筒若干對,加蘆笙若干支,吹奏時高、中、低音互和,組成和諧的曲子。芒筒由單音簧管加上竹音筒做成,亦有高、中、低音制品。大蘆笙,是在普通蘆笙的基礎上笙管加高,音量放大的大蘆笙。這種蘆笙制作工藝精湛,美觀大方,吹奏時音調(diào)悠揚。另有一種用楊山竹經(jīng)過精制加工成小喇叭形和一個倒掛竹筒,配裝在蘆笙中管上端用于擴大音量的蘆笙,也叫大蘆笙,當?shù)孛缯Z叫“敢折”。若吹奏小調(diào)時,婉轉(zhuǎn)動聽,柔情綿纏,動人心扉。多管蘆笙,是經(jīng)過改良而成的品種,少的十二管,多的達十八管。多管多音,完全可以演奏音樂。另有一種小蘆笙,僅長尺許,音斗氣管安銜接口,可裝可卸,方便攜帶,工藝別致,十分美觀,既是蘆笙,又是工藝品,很受顧客歡迎,遠銷國內(nèi)外。
蘆笙詞、蘆笙曲和蘆笙舞。蘆笙詞:蘆笙詞是由“襯詞”和“歌詞”兩部分組成!耙r詞”是指每一首蘆笙詞都配襯有一首口唱詞(或稱“口讀譜”)。人們一旦學會“口讀譜”,吹起蘆笙就容易得手,是一種傳習方法!案柙~”是一種類似語句的蘆笙音調(diào),可以有筒音的表意功能,是一種“以樂傳文”的“樂詞”。
蘆笙曲:通過笙管音域的高低,運氣的長短和嘴舌吐氣的變化、強弱的有效控制,以高低不同聲部的旋律線為縱軸,配以多聲部的樂器組合,把節(jié)奏的緩急、停頓、持續(xù)、強弱以及諧和音的運用等組織統(tǒng)一起來,從而表達一定思想感情的曲調(diào)。蘆笙常用和聲音有純八度、純五度、純四度和大二度。
蘆笙舞:就是以蘆笙為伴的舞蹈。吹者能舞,舞者能吹,邊吹邊舞。根據(jù)不同內(nèi)容、情緒、節(jié)奏的變化要求,分為三人舞、集體舞、三步舞、四步舞、錦雞舞、討花帶舞等近三十種舞式。吹蘆笙及舞蹈的關系有:笙伴舞、笙領舞、笙自舞幾類。
蘆笙音律可分為《諾德仲之歌》、《大悲調(diào)》、《和調(diào)》、《賽調(diào)》、《討花帶》等。
雷山苗族蘆笙制作工藝的系列化,將蘆笙音樂豐富發(fā)展得多彩斑斕。蘆笙制作工藝保存了中國遠古即有的傳統(tǒng)簧管樂器的制作技術,并在其基礎上發(fā)展成具有鮮明個性。雷山地區(qū)制作的蘆笙音質(zhì)純正,外表光潔美觀。蘆笙制作是樂理學和物理學的完美結(jié)合,制作蘆笙,除了要懂得一定的樂理知識外,還要具備物理知識和力學原理。工匠在當?shù)厥来鄠,蘆笙型制多樣,不同型制的蘆笙在使用中有不同的功能。莊重場合多用高排蘆笙、芒筒,歌舞時多用多管蘆笙、小蘆笙,節(jié)慶時大蘆笙、多管蘆笙更為常用。
蘆笙工藝與相關音樂、舞蹈、制品及其功能,是苗族社區(qū)的歷史記憶、族群認同、社交活動、文化傳承的重要手段,在苗族社區(qū)具有極為重要的文化適用價值。蘆笙蘊涵著苗族人民的智慧和信仰,極富地方民族色彩的苗族蘆笙舞,在其發(fā)展的過程中表現(xiàn)出身心健康、文化傳承的價值。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傳統(tǒng)蘆笙制作工藝的傳承出現(xiàn)了一些困難,除了屈指可數(shù)的幾個蘆笙師傅現(xiàn)在仍能操刀制作外,年輕一代能獨立制作或愿意學習者甚少。苗族蘆笙的制作工藝極為講究,對制作者的綜合素質(zhì)要求很高,一方面,制作蘆笙需要很高的悟性,非一般人所能勝任,有一定的樂理知識最好;另一方面,傳統(tǒng)的蘆笙制作全靠手工操作,需要很大的勞動量,一般藝人很難在短時期內(nèi)熟練掌握這門手工技藝。6管蘆笙大部分村寨還存有,但在雷山縣,高排蘆笙現(xiàn)在保存的只有方祥和南猛郎德上寨等不多的村寨。苗族蘆笙制作工藝以師傳方式進行傳承,蘆笙制作師傅們從來不用圖紙,全靠大腦記憶,缺乏可以參考的文獻資料,加上外來文化的沖擊,年輕人都很少吹蘆笙了。他們不愿學習蘆笙的傳統(tǒng)曲目,而常常用蘆笙吹奏流行歌曲,年輕人更不愿意去學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