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飾是雷山苗族盛裝不可缺乏的裝飾物。雷山縣位于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南部,因苗嶺主峰雷公山而得名。苗族風情濃郁,人文景觀神奇,自然風光秀美。全縣人口15.5萬,苗族人口占83.6%。銀飾工匠主要集中在西江鎮(zhèn)的控拜、麻料、烏高。
雷山苗族有自己的銀匠藝人。清朝末年,這些藝人大都為流動銀匠,農(nóng)忙務農(nóng),農(nóng)閑時外出加工銀飾。民國初年,銀飾藝人流動于貴州東南部廣大地區(qū)和廣西北部,為布依、侗族、水族等民族加工銀飾。苗族傳統(tǒng)文化絢麗多彩,婦女一生中要用大量時間制作自己和子女的盛裝,綴滿璀璨奪目的銀飾令人嘆為觀止。苗族服飾大量使用銀飾制品,成為銀飾制作工藝發(fā)展的重要因素。雷山縣西江鎮(zhèn)的控拜、麻料、烏高銀匠村有400多年的銀飾制作工藝歷史,生產(chǎn)的銀飾遠銷泰國、日本、歐美等國家和地區(qū)。苗族銀飾全系手工制作,有30多道工序,形成鑄煉、錘打、焊接、編結(jié)、洗滌等一整套工藝流程。
鑄煉。將銀料放在“銀窩”(坩堝)內(nèi),把坩堝放在爐子上,用木炭全部蓋好,用風箱鼓風增高溫度。銀料全部溶化成液體后,把它倒在卡條狀的糠槽內(nèi)。約半個小時后,銀料凝固,再取出趁熱錘打。這個過程是先將熱銀錘打成四方形長條,若需制銀片,則把它攤寬,若需制銀絲便錘成細圓條,再用絲眼板拉絲。
苗族銀飾多由方條、圓條、張片和細絲組成。方條、圓條做工粗,工藝較為簡單,多為錘打而成。張片制作較為精細,工藝要求也高,耗時較多。先將銀條錘成大張薄片,然后按需要剪成小塊,放在模子內(nèi)壓成花紋輪廓,再貼在松脂板上鏨刻成細致的花紋。銀絲制作更為復雜,分粗細兩種。苗族藝人掌握了熟練的抽絲技藝,他們用一個特制的絲眼板,板上有粗、細、方、圓不同的眼孔,可以拉出4毫米直徑的粗絲,也可以拉出電光般的細絲。這種拉絲工藝可與聞名中國的成都拉絲工藝媲美。將各種組件合成的過程就是編結(jié),編結(jié)時輔以焊接等工藝,將不同的組件固定在一起。最后將整件飾品放入特制的溶液中洗滌,去除污漬,或?qū)⒁患旁谌芤褐邢礈炝烈鄣娘椘贰?
銀飾品種類繁多,主要有銀角、銀冠、銀項圈、圍腰鏈、手鐲、銀衣片等100多種。即使同一品種,紋飾各有千秋。
雷山苗族銀飾全為藝人手工制成,工藝考究,技藝精湛,風格獨特,美觀大方。有粗獷、奔放型和精細美觀型之分,其中銀冠即為精細美觀型中的代表性作品。苗族銀飾不僅注重造型的多樣變化,而且著意于裝飾紋樣的做工精美,其工藝技術(shù)可稱全國一絕。用頭發(fā)細一樣的銀絲可制作各種銀制品,如銀冠、銀花、銀帽、銀鎖等。形體最大是銀角,猶如一對伸展的大水牛角,兩翼伸展寬度近1米,高度達80厘米,角面飾有精細鏨刻的雙鳥、雙龍圖案,象征力量與財富。
苗族婦女佩戴的銀飾,具有豐富的符號象征意義和苗族宗教信仰的文化內(nèi)涵,如西江型的“玉勾”旋渦紋抽象圖式,象征蝴蝶媽媽始祖與水渦紋的神話。苗族銀飾還具有銀片繁多的特點,一件苗衣使用的銀片可多至百余片。在苗族人民心中,銀飾是用來避邪穢、驅(qū)鬼蜮、保平安、存光明的吉祥物,象征吉祥如意。銀飾同時也是富與美的代表。紋樣種類非常豐富,是苗族銀匠藝人聰明智慧的天才作品,是一份極為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苗族銀飾作為一種文化現(xiàn)象,傳承了苗族文化因子,承載著苗族的歷史、民俗、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文化內(nèi)涵,是國內(nèi)外專家學者研究苗族文化的載體之一。
控拜、麻料、烏高是三大有名的銀匠村,各成一體,技藝皆有不同。西江鎮(zhèn)控拜村典型代表楊金你已經(jīng)是第五代(1963生),其傳承譜系為楊干約(第一代)→楊略干→楊動勇→楊貞東→楊金你(第五代);麻料村的傳承代表是李平巖(第八代,1957生),其師承情況是:李榮里(第一代)→李黃榮→李耶黃→李五耶→李你!罹拍恪钽y九;烏高村傳承譜系是顧新皆(第一代)→顧牛新→顧殺農(nóng)→顧懷明→顧永培→顧益先(第六代,1963年生)。
20世紀50年代,銀飾藝人發(fā)展很快。60年代至70年代,因被當作“四舊”破壞,傳承發(fā)展受到很大影響。80年代以后,又得以較大發(fā)展。今天,銀飾制作工藝面臨失傳的境地:一般都是子承父業(yè),銀飾制作技藝以家庭為單位,世代相襲,手藝很少外傳,傳承方式相當脆弱;年輕銀匠缺乏對本民族工藝文化內(nèi)涵的認識和了解,在外來文化的沖擊過程中,從過去的純銀及精湛工序到現(xiàn)代以鋅、銅浸銀來替代,其工藝流程較傳統(tǒng)變得簡便粗糙,其樣式、紋飾也是外文化或其他少數(shù)民族文化的移植,有喪失民族個性的危險;民間藝人老化,其精湛工藝后繼乏人。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