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安縣龍吟鎮(zhèn)、白沙鄉(xiāng)等“蒙灑”苗人村寨是苗族“惹捱德亙”(蘆笙棒舞)的核心留存地,但在北盤江流域的其他“蒙灑”苗人村寨里,亦有存在。
蘆笙棒舞是“蒙灑”苗人在其喪葬儀式中送靈娛神的神性舞蹈。由十余人或數(shù)十人分別吹著蘆笙、舞著木棍,在皮鼓鼓點和蘆笙音樂的伴奏下舞蹈。舞蹈動作粗獷有力,步法可概括為走、移、跨、轉(zhuǎn)、立、踢、別、勾、翻等。
整個樂舞分四個部分:絞谷(亙子鼓),即吹蘆笙“請靈”“迎客”;索亙(昌子飄),即狩獵;高樁德亙(洪格亙),即跳蘆笙舞,由三捶鼓、四捶鼓、六捶鼓3個部分組成;嘞干赤,即吹響蘆笙揮舞木棒護送亡靈上路。傳統(tǒng)動作有“巧喝酒”“蚯蚓滾沙”“滾山珠”“過門坎”“猴子上樹”“疊羅漢”“牛打架”“斗雞”等。
蘆笙棒舞的主要特征為:男性舞蹈,高度依存于民俗,具有娛神、娛人的雙重性,具有民族歷史文化、民俗、民族文化藝術(shù)等方面的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