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南路壯劇流行于使用壯語南部方言的靖西、德保、那坡、大新、天等、田東、田陽等縣。源于當(dāng)?shù)孛耖g歌舞,因受提線木偶戲的影響,最初為唱做分開的『雙簧式』演唱形式,后逐漸豐富發(fā)展而為戲曲形式。唱時常用『呀哈嗨』襯腔,故又叫『呀嗨戲』。主要唱腔有平板、嘆調(diào)(慢板類);采花、喜調(diào)(中板類);快喜調(diào)、高腔(快板類);哭調(diào)、寒調(diào)、詩調(diào)(散板類)等。伴奏樂器以清胡(比京胡略大)、厚胡(又叫土胡,比中胡短粗)、小三弦為主。劇目有《解臼》、《雙狀元》、《雙花配》、《寶葫蘆》、《百鳥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