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西舞獅歷史悠久,每年春節(jié)都有舞獅拜年的習(xí)俗,都是在正月初二至十五日這段期間進(jìn)行。
獅子原產(chǎn)于非洲,我國有虎而沒有獅。西漢以前,老百姓不舞獅,而舞虎。但到了三國南北朝以后,人們便以舞獅取代舞虎。
舞獅何時傳入靖西無法考證。歷來靖西舞獅有鑼鼓伴舞,配有武術(shù)表演。舞獅道具有兩種,一種是廣東佛山傳入的毛獅,另一種是本地制作的土獅,群眾多采用本地的土獅。舞獅分雙人獅和單人獅兩種。同德、化峒、新靖鎮(zhèn)一般舞雙人獅,全縣其他鄉(xiāng)村一般舞單人獅。
獅子是獸中之王,是威武、雄偉的象征。靖西壯族人民長期以來,都以舞獅助慶,是想借獅子的威武勇猛的形象,去驅(qū)魔除邪,祈求人壽年豐。特別是春節(jié)期間,舞獅更遍及城鄉(xiāng),到處鑼鼓喧天,鞭炮轟鳴,群獅起舞,熱鬧非凡。
舞雙人獅時,由一人舞獅頭,一人舞獅尾,一人手持繡球引獅,讓獅子隨著繡球的旋轉(zhuǎn)前進(jìn),時而昂首傲視,時而低頭匍匐,0毛、打滾、抖身,翻上滾下,活靈活現(xiàn),妙趣橫生。
舞單人獅時,另配一人戴著大羅漢面具,兩人戴著猴頭面具。羅漢手持樹枝,大搖大擺在前頭引路,兩只猴子蹦蹦跳跳在后面追趕。
舞獅隊還得學(xué)會一套過硬的拳術(shù)、棍術(shù),十八般武藝,精通四五樣,才能“出征”。臘月的每天晚上,小伙子都集中在村頭,由老師傅傳授武術(shù),過得硬才讓上場。春節(jié)到了,從正月初二至十五,舞獅隊不論白天、晚上,都走村串寨,逐戶登門拜年賀喜,人們則贈予紅包。事先要發(fā)出“賀柬”,上面寫:“是日夜舞獅登臨貴府慶賀,新年大吉,××村舞獅隊同拜。”每當(dāng)舞完一輪獅子,接著就耍拳術(shù)、棍術(shù)、雙打、四打、而到精采處,伸腕踢腿,快如旋風(fēng),刀影閃閃,叉斜戟刺,哈嗨聲聲,好不威風(fēng),最后以舞三叉收場。有時還要跳高臺,便精選出身手不凡的武士,先在一張八仙桌上輪流跳四角,然后跨桌跳,一個個躍來飛去,令人眼花繚亂。跳了一張桌。又增上第二張桌,這樣一直疊到三四張,武士們都跳躍自如,不許出洋相。象這樣出色的武術(shù)表演,在靖西農(nóng)村,可以說比比皆是。
但最精采的算是疊羅漢。被舞獅祝賀的家庭(往往是富裕人家),把香密密麻麻地扎在一只大柚子上,點上火,就成了一個大火球。把酬謝很厚的紅封包置入火球中,火球掛在竹竿上,從屋檐伸向高空給舞獅隊。看是否有功夫取到,取不到將被人笑話。因此,全體舞獅隊員必須通力合作。先把全隊的木棍集中起來,由身強(qiáng)力壯的隊員,每人肩扛一頭,交叉站著,作為第一層,第二層的人站在木棍上,第三層的人踩在第二層人的肩膀上,以此類推。人數(shù)逐層減少,有時三層有時疊四層才達(dá)到火球。舞獅子之人必須手腳敏捷,身輕似燕,他口含濕毛巾,一面舞獅子,一面逐層攀援上去,兩只由少年裝扮的猴子一左一右保護(hù)。上到高層,舞獅子一圈后,用濕毛巾把香火熄滅,猴子在旁拍打、清除掉落在人們頭上的殘余火星,保證人們的安全。邊舞邊熄火,有時假裝失腳,跌下來,腳鉤住,驚險之極,使觀眾嘆為觀止;鹎蛉肯绾,才取下紅封包,逐層下來。東家鳴炮祝賀,并獻(xiàn)上米花糖泡的茶水。
舞獅隊每到一村,該村的親友一定煮好飯菜、粽子,然后宴請相關(guān)的人員。有時全屯人殺豬設(shè)宴請全體舞獅隊員,洋溢著一片團(tuán)結(jié)友愛,喜氣洋洋的氣氛。 (梁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