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八義集臭豆乳制作技藝,徐州市第三批市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tǒng)技藝類項目。
乾隆年間,邳州八集街農(nóng)民劉祥勝以做豆腐謀生。一次當?shù)亟舆B數(shù)十天陰雨綿綿,劉祥勝做出的豆腐無法出售,只好放在豆腐坊里。但豆腐房里溫度很高,沒過幾天豆腐上就長出了白毛,劉祥勝擔心豆腐變質(zhì),生意折本,就用鹽腌制。腌制幾天后,見豆腐塊色彩鮮亮,略有臭味,就吃了一口,覺得臭中帶香,越吃越香,于是上街喊賣,很快就銷售一空。后如法炮制,經(jīng)二、三年不斷總結(jié)、改進終成佳肴。新中國成立后,邳州八義集成立了八集醬菜廠,以生產(chǎn)臭豆乳為主,深受廣大百姓的喜愛,傳承至今。邳州八義集臭豆乳以優(yōu)質(zhì)大豆,當?shù)鼐,祖(zhèn)髅胤,精心調(diào)制而成。八義集臭豆乳其貌不揚,每塊切成火柴盒形狀,色澤青灰、肉質(zhì)松軟、氣味別致(即使是常年做臭豆腐的老師傅在啟缸時也都要捏著鼻子)。但臭豆腐的味道的確是天下一絕,入鼻雖奇臭無比,至口卻潤若無物,沾舌則回味悠長,進喉已是妙不可言,等到了腸胃,則渾身毛孔舒泰,醇厚香氣四溢,正所謂“聞著臭、吃著香,品了一缸再一缸”。邳州八義集臭豆乳工藝流程為每年過完春節(jié)(大約二月)開始泡大豆(冬12小時,春5—6小時)泡好后上磨制漿,做成豆腐,上鐵架加壓使豆腐變硬些,放在板上用刀切成0.5公分厚,3公分見方的小塊,然后放進地屋木架板上,用薄膜蒙好進行第一次發(fā)酵,室溫20℃——25℃左右,20天后取出,放在室外大缸中(比較深的缸)一層一層排好,擠滿后用石頭壓實,再放入鹽水在陽光下進行第二次發(fā)酵,20多天后,待發(fā)酵好了,用石灰與粘土混合成泥塊,將缸口封好(真空放置),十月份即可出缸銷售(一年以上味道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