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河船工號子,徐州市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音樂類項目。
大運河船工號子起源于隋朝,隋煬帝開掘大運河后有了船運活動。唐、宋、明以來船運業(yè)逐步發(fā)展,船只增多,人員增多,號子隊越來越多,曲調越來越成熟。清代至民國已達鼎盛期。新中國成立后航運大發(fā)展,航運單位船隊及私人船只增加快速,出現了職業(yè)拉纖隊及上船打工的專職人員,船工號子唱響運河兩岸。運河船工號子作為民間一種傳統音樂,帶有明顯的地域性。以大運河劃分,自盱眙向西進入安徽段,被稱為“南河幫”。淮安境內向北至徐州被稱為“淮河幫”。邳州與山東接壤,邳州大運河號子主要流布于邳州及運河沿岸的蘇北魯南。船工號子是喊唱在船上和水邊的一種獨特民歌。通過領唱人(號頭或船長)先唱,眾人隨聲應和、節(jié)奏統一、團結一心、各自賣力、動作一致,實現航行輕松的目的。
大運河船工號子是船工內心深處感情的吶喊,它是邳州歷史浪花里的原生態(tài)民歌。對古代民歌的形成和發(fā)展有歷史研究價值;邳州運河船工號子,歌詞通俗易懂,直抒情懷,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鮮明的勞動節(jié)奏,對研究運河文化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邳州運河船工號子演唱形式是領唱與應和的兩種聲部重疊的喊唱,聲音粗狂、渾厚、鏗鏘有力、聲調高亢和諧、抑揚頓挫,用以凝聚力量、振奮精神、統一步調,具有一定的藝術欣賞和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