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毛猴制作技藝,徐州市第三批市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tǒng)美術類項目。
毛猴,過去俗稱“藥材猴兒”、“猴戲”,學名“昆塑”。從清朝同治年間老北京出現(xiàn)第一只毛猴起,至今已有一百五十年的歷史。清代同治年間出現(xiàn)了第一只毛猴后,逐漸流傳于民間,“猴兒汪”、“猴兒錢”都是著名的毛猴藝人,毛猴制作技藝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達到了一個高峰,過去,在老北京的廟會上,“買猴料、粘毛猴”曾是過年時必有的一景。清朝末年毛猴制作傳入徐州,經(jīng)過家庭傳承毛猴工藝一直在徐州民間流傳,解放后,徐州毛猴藝人如高秉奎、嚴明仁、王建飛等,使毛猴制作工藝得到了較好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發(fā)展。徐州毛猴作為一種古老的民間工藝,主要分布于徐州市泉山區(qū),民間也多有閑散藝人嘗試制作。毛猴系純手工制作,過去,它以兒童玩具的形式存在,現(xiàn)已發(fā)展為工藝品,深受人們的喜愛。藝人的藝術構思非常巧妙,憑著對社會各種人物形象的觀察和個人的感性認識,以物代猴,以猴代人,做成千姿百態(tài)的藝術品。毛猴的制作在用料上雖然簡單,但極為講究,周身的東西全是中藥:蟬蛻,組成毛猴的頭和四肢;莘荑,也就是玉蘭花骨朵,因為長滿了絨毛,用來做毛猴的身子;白芨,原作為粘毛猴的膠水,木通切片后很像一頂草帽。毛猴制作的工藝流程分為題材構思、選料、制作場景:按照作品內(nèi)容、制作道具、場景、毛猴粘制、總體完成、包裝。徐州毛猴作為民間工藝品,為人們所喜愛和收藏,具有一定的社會價值。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