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唱花相,徐州市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曲藝類項目。
邳州唱花相,也稱“說花相”、“數(shù)來寶”。商周時期稱之為“說樂”,漢代“說樂”已流于民間,俗稱“金口”。唐代稱之為“唱雙簧”,宋代以后稱之為“說花相”、“唱花相”。明末清初,蘇北、魯南廣大地區(qū)連年遭遇自然災害,許多災民為了謀生而背井離鄉(xiāng)去乞討。乞討時,災民們多學習唱花相,說些吉利話以多求得施舍,后來人民則把唱花相藝術作為休閑娛樂之詞,用以說唱取樂。邳州唱花相藝術道具簡單,藝人手操竹板、節(jié)子,奔走于街頭巷尾、場院舞臺。世間千事萬物,都是藝人說唱的題材。其藝術語言生動,自由活潑,韻色多變,唱詞格式有三言句、五言句、七言句、十言句等,既有同韻同聲的花式句,也有難度較大的“一條鞭”式的韻轍段子。邳州唱花相說唱藝術技巧獨特,凝結了藝人說、唱、表演等諸多才藝。唱花相藝人個個能編擅唱,口齒伶俐,說唱時輕重恰當,快慢得體,每到精彩處催響雙板,滔滔不絕,聲如炸雷,并不時的抖動包袱,設置扣子,令聽者捧腹大笑,住板就收是唱花相藝人的獨門絕技,能令聽者回味無窮。邳州唱花相的說唱內容廣泛,其新老書目段子共有五百多個,傳統(tǒng)段子有“門頭歌”、“集頭歌”、“店鋪歌”等。記載和傳承了邳州歷史文化與民間說唱藝術,是優(yōu)秀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精髓,影響和推進了中國民間曲藝藝術創(chuàng)作的發(fā)展。其傳播、歌頌勞動人民的生產(chǎn)生活、倫理公德,諷刺鞭打社會丑惡現(xiàn)象,懲惡揚善,抒發(fā)了人民喜、怒、哀、樂的情緒,愛與恨的思想情感。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