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馬(邳州跑竹馬),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tǒng)舞蹈類項目。邳州跑竹馬(又稱“竹馬舞”、“竹馬會”),流行于邳州的灘上鎮(zhèn)、八路鎮(zhèn)、官湖鎮(zhèn)等地,尤以灘上鎮(zhèn)起源最早并具有代表性。跑竹馬約在清代嘉慶年間流入邳州,直到20世紀50年代,邳州地區(qū)依然還有10多個“竹馬會”在活動。
邳州跑竹馬的節(jié)目有“五馬投唐”、“時裝”、“金兀術打圍”等。表演者腰掛竹劈和紙糊制成的馬或麒麟,扮演歷史人物并跑出各種陣勢。整個舞蹈以“跑”貫穿始終,跑中見陣、陣中見情,陣容分明,舞姿“穩(wěn)”、“晃”、“變”、“快”。表演過程佐以打擊樂、嗩吶及歌唱等音樂形式伴奏,載歌載舞,十分熱鬧。
邳州跑竹馬不講究十分嚴格的傳承關系,從晚清至上世紀80年代,涌現(xiàn)出眾多的竹馬藝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為張慶友和張學明兩家,至今已相繼傳承了六代人。邳州跑竹馬當今代表性傳承人是屈紹金、張吉桂等。
邳州跑竹馬具有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和地域文化特點,并巧妙地吸取了傳統(tǒng)戲曲元素。竹馬制作工藝,神態(tài)逼真,著色明快,對比強烈,色調、紋樣、無不體現(xiàn)了民間藝術的特色。不僅給人以強烈的藝術感染力,也極具歷史文化蘊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間藝術的價值取向。
近年來,當?shù)卣畧猿帧氨Wo為主,搶救第一、演出、繼承發(fā)展”的原則,探索政府保護和民間保護相結合,正努力把其保護工作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