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嘎鬧”支系服飾主要分布于貴州六枝特區(qū)。貴州六枝特區(qū)位于貴州省中部,是六盤水市的東大門,地處長江、珠江水系上游分水嶺,有漢、彝、苗、布依、仡佬、回、蒙古等民族。六枝特區(qū)和織金縣交界的崇山峻嶺居住著一個具有獨特文化的苗族支系,集中分布在六枝特區(qū)梭戛苗族彝族回族鄉(xiāng)境內,通常稱為梭戛“箐苗”社區(qū)。
梭戛“箐苗”彩色服飾藝術分布于梭戛“箐苗”社區(qū)12個村寨,即六枝特區(qū)梭戛苗族彝族回族鄉(xiāng)安柱村安柱寨、高興村隴嘎寨、小壩田寨、高興寨、補空寨;新華鄉(xiāng)新寨村大灣新寨、雙屯村新發(fā)寨;織金縣阿弓鎮(zhèn)長地村后寨、官寨村苗寨、小新寨,化董村化董寨、依中底寨。人口約5000余人,集中分布在六枝特區(qū)梭戛苗族彝族回族鄉(xiāng)境內,面積120多平方公里,海拔在1400~2200米之間,屬喀斯特地貌,中亞熱季風濕潤氣候。
苗族歷史源遠流長,距今5000多年前,其先民在黃河下游及長江中下游一帶,就已形成了“九黎”部落聯(lián)盟。后來,逐漸演變?yōu)椤叭纭、“南蠻(亦稱‘荊楚’”、“荊蠻”)。與此同時,苗族退出原居地而南移,并逐漸向西北和西南山區(qū)遷徙,遍布今黔、湘、滇、川、桂、鄂、渝以及瓊、陜、京等10省市區(qū),有一部分特別是講川黔滇次方言第一土語的苗族同胞,還越過國境,到達東南亞各國,直至美洲、歐洲。長期以來,人們以農耕為業(yè),以遷徙求生存,以遷徙求發(fā)展。總是在一個地方駐足游耕一段時間,再去另一個地方重建家園。人們越走越遠,越走越分散,形成了若干支系,而文化傳統(tǒng)依舊不變。在漫長的歲月中,由一個母語文化,演變成多種方言土語的子文化,因所處不同的文化生態(tài)環(huán)境,又演繹成多種不同的服飾文化,產生各不相同的節(jié)日習俗和宗教信仰等,構成了一個龐大而復雜的苗族文化系統(tǒng)。梭戛社區(qū)的這支苗族人,也經過了長期而艱難的遷徙歷程,在清代初年才遷到梭戛的崇山峻嶺中定居,他們大多是聚家族而居,村寨坐落在山腰或山頂。以木制新月狀長梳及特異的頭飾、服飾為標志,也大致形成于梭戛“箐苗”村落的聚居時期,同時這種頭飾和服飾也成為族群認同標志,并與本民族的其他支系相區(qū)別。
梭戛“箐苗”彩色服飾以女裝為主,女裝上衣為對襟交領窄袖平擺燕尾式。前襟齊腹,后片長至膝彎與裙齊。梭戛“箐苗”彩色服飾主要分為蠟染彩繪服飾和刺繡服飾兩種。蠟染彩繪服飾上衣多數前襟(對襟)兩袖后背為蠟染彩繪,色調以黑紅、黃、橙色為主,大襟為蠟染彩繪、挑花相混合,色調以鮮紅、黃、橙色為主;少數前襟兩袖為黑白蠟染,后背為蠟染彩繪,色調與前面的相同。刺繡服飾上衣主要分為全刺繡服飾和蠟染與刺繡結合服飾。全刺繡服飾上衣前襟兩袖后背后片為刺繡,色調以黑紅、鮮紅、黃、橙、藍為主。蠟染、刺繡服飾上衣為在藍白蠟染的基礎上間以少量挑花刺繡,色調以紅、黑、白為主。
裙為褶裥式,上部五至七寸為蠟染,下部分八道飾以挑花連續(xù)性橫向圖案,寬不及一寸,黑底麻質(現(xiàn)多用青棉布),裙長至小腿。著裝時前戴黑色圓形羊毛氈掛兜圍腰(童裝改用刺繡圍腰),可盛物、暖手,掛兜圍腰胸帶上配系白布挑花手巾若干;頸帶銅質項圈;綁腿為羊毛氈制,腳穿翹頭船形高腰皮底繡花鞋繡花布涼鞋。頭飾為頭上戴一長約1.5尺的木角,平時不盤發(fā),盛裝時再在長角上盤上長發(fā)(或毛線,或長發(fā)與毛線混合),形成巨大頭髻(重約2公斤)。
梭戛“箐苗”彩色服飾(主要是女裝)保存著許多古老的文化信息,其核心和靈魂,是婦女們的紡紗織布、蠟染、挑花刺繡藝術,特別是古樸的彩色蠟染藝術,一直保留到今天不變,成為梭戛“箐苗”文化藝術中的瑰寶。這些服飾上極其豐富的圖案、線條和種種表意、象征的符號,構成了箐苗文化的重要內容。本民族的長者可以從服飾蠟染刺繡圖案及變化多姿的紋樣中,解讀出每一種圖案的含義,每一根線條所象征的內容,從中讀出民族歷史上的戰(zhàn)爭與生產、崇拜與禁忌,乃至民族遷徙過程、重大事件、神話傳說等等,可以說梭戛“箐苗”彩色服飾上的蠟染刺繡是一種隱喻性的民族文字和民族的史書。
梭戛“箐苗”彩色服飾藝術主要的傳承方式,為家庭母女世代傳承,至今已有千百年歷史,因為沒有自己的文字,主要依靠口傳身授進行傳承。如苗族婦女王開芬,自其外祖母李熊氏,到其母親熊王氏,再到其女兒熊華艷,已傳了四代人。代表性傳承人有:王大秀,楊開芬,王國珍,熊光珍等。
梭戛“箐苗”服飾主要表現(xiàn)為古樸性、獨特性和唯一性。用色大膽也是梭戛“箐苗”服飾的顯著特點,其色調以鮮紅、黑紅、黃、橙、藍、黑、白為主,以蠟染彩繪和刺繡取勝。一套完整的服飾包括頭飾、項圈、上衣、圍兜、花手帕、百褶裙、繡花鞋等多件套。
現(xiàn)今,“箐苗”彩色服飾是最能代表該民族特征的文化遺產,“箐苗”沒有自己的文字,其歷史文化是靠口頭文學和服飾藝術來表達的。他們不僅將歷史傳統(tǒng)傾注于口頭文學中,更傾注于服飾藝術之中,主要表現(xiàn)在蠟染、刺繡圖案里,以服飾再現(xiàn)歷史,成為“箐苗”傳世的“無字史書”,“箐苗”彩色服飾藝術創(chuàng)造了許多獨特的文化元素,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
“箐苗”文化正面臨著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急劇變遷,“箐苗”文化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重要基礎——山地農耕文明逐漸削弱,梭戛社區(qū)的生活方式以及價值觀念正在發(fā)生巨大的變化。外來文化的沖擊,使一向靠口傳身授方式傳承的“箐苗”彩色服飾藝術傳統(tǒng),受到了極大的影響,使之逐漸地失卻了生存與繁榮的土壤,很多有歷史價值的服飾文化遺產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甚至因傳承人的逝去而瀕于消亡。同時,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市場經濟的機制中,梭戛社區(qū)的經濟非常滯后,人們認識不到自身文化對社會的價值和意義,在短期經濟利益的刺激和強勢文化的沖擊下,部分人喪失了對自己民族的自信心與自豪感,這些具有悠久文化內涵和很高藝術價值的苗族服飾,受到沖擊和影響。
信息來源:省非遺中心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