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鄉(xiāng)羅吏村位于貴陽市東郊,距市中心12公里,鄉(xiāng)政府所在地8公里。東、北與本鄉(xiāng)柏楊村和黔南州龍里縣接壤,南與貴陽機場和南明區(qū)龍洞堡相連。羅吏村又稱羅吏目,全村轄小寨、新河寨、芹菜田、大寨等自然寨共4個村民組,布依族占全村總人口的80%。
羅吏目布依龍制作起源于玩龍,又稱戲龍和舞龍!拔椠垺弊钤缭从诿耖g舞蹈“布馬舞”。起初舞龍用來求雨的,當時人們以為龍能興云布雨,每逢天旱時,便舞龍以祈雨。當時還有春玩青龍,夏玩赤龍、秋玩白龍,冬玩黑龍等規(guī)矩。在龍的制作上,尤其是在形狀和顏色上,也有所區(qū)別和改進。
據說在民國年間,羅吏目村民到貴陽錢家寨接龍,當對方要求拿豬籮來交換,百般刁難才借。羅吏目村民痛下苦心,寨老召集全村男女老少,共同商量,請來精通此項技能的師傅教其制作,但因投師無門一直沒有學會此項技能。在一個風和日麗的好天氣,一支舞龍隊突經永樂鄉(xiāng)羅史村,隊伍聲勢浩大,鑼鼓震天。該村一姓唐的村民,一邊聽其聲,一邊看其貌,因其聰慧,自學成才。回家后,苦心研究,經過三個月的摸索,功夫不負有心人,終于掌握了扎龍的技藝,世代相傳到如今的唐家。
羅吏目村是典型的布依族村寨,村民能歌善舞。在每年各類民族節(jié)日慶典上,全村老少更是積極參與。其中以舞龍和龍的制作最為盛名,舞龍和龍的制作歷史悠久,曾在1988年北京國際旅游年舞龍大賽中獲第三名的好成績。
舞龍制作工藝繁雜,制作需20-30天。羅吏布依龍的制作是傳統的民族民間技藝,倍受群眾喜愛,羅吏目布依龍過去是由紙制做,到二十世紀80年代為精制的綢布料縫制,繪上花紋,一是美觀、大方,二是便于參加各種賽事和慶;顒。選用上等竹子、杉樹手把、青色綢料、花紋紙及其他輔助材料。
制作龍有“龍頭、龍身、龍尾”骨架工序。1、龍頭的制作:先是用一定尺寸的“3尺3寸、1尺3寸、1尺1寸、1尺8寸、1尺2寸、1尺1寸”來固定杉樹手把,特別是在龍頭的制作上,頭朝上,很有氣勢,龍口張最大為2.5尺。以上這些數據,有著“發(fā)財發(fā)富”、“風調雨順”的美好愿望。2、龍身的制作:每一節(jié)龍身是由直徑為1尺的竹子編制而成,每一節(jié)之間,有3寸的間隔距離。根據地方風俗,龍的節(jié)數為單數。3、龍尾的制作:由一條9寸長的杉樹手把固定后,由人工編織而成。
龍衣的縫制,按龍的長度,選用青色綢料制作。裝飾選用加厚的綢紙,將其糊在龍的節(jié)上,然后描畫龍頭、龍寶。將鱗片剪貼或縫制的龍衣上。特別是龍寶是由20多個圓圈竹子編織而成,顏色中間為紅綢,兩邊是綠綢,上畫有銅錢、花兩種配物。顏色搭配以青色為主,以“紅、綠、黃、白、藍”搭配為最佳。1980年以前的龍為7節(jié),1981年為13節(jié),1988年為21節(jié)。隨著時代的變遷,龍的長度逐步提高,目前為23節(jié)。
舞龍在制作技術上講究形、意、感。主要是形狀要象形同,意是要講究意境的溶入,給人一種形同、意深、感觀強的意境。從制作工藝上講究美觀、大器、形象。舞龍技藝講究“快、慢”和高低起伏,通過龍的不同舞姿,體現不同形態(tài)下龍的精神,展現中華民族的風采。竹子的選用上是由柔軟性強的錦竹,剛被人采摘下來便于編制。制作上過去是由紙制做,后來用精制的綢布料制作,龍的顏色將“紅、綠、黃、白、藍”協調搭配,在耀眼中透著平和,在平和中透著威武之美,具有很強的藝術性和觀賞性。在多姿多彩的今天,極大豐富了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