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坡布依族鄉(xiāng),位于烏當區(qū)東部。東界龍里縣,南接永樂鄉(xiāng),西連東風鎮(zhèn),北鄰下壩鄉(xiāng)。鄉(xiāng)境呈斜長形,東北寬,西南長,地勢東北高,西南傾斜。全鄉(xiāng)有13個自然村,居住著布依、漢、苗等民族,少數(shù)民族占總人口的93.8%。
偏坡布依族成年男女和幼童的服飾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并隨著社會的前進和生產(chǎn)的不斷發(fā)展而不斷演變。布依婦女服飾在隋、唐時期,婦女“乃橫布二幅,穿中貫其首”,衣裙連在一起,裝飾品簡樸。明代,婦女以青布一方裹頭,多青裙,多則二十多幅,腹下多五彩挑繡方幅。清初,穿百褶裙,佩戴銀飾。到清代中葉,易裙為褲。到民國年間才逐漸改為短衣窄袖,緣鑲花邊,褲腳相應改小,也鑲小花邊,衣多是大襟豐長衣,衣長近膝蓋,無小領,衣緣鑲有欄桿,多花圍腰。婦女頭包青布帕如帽狀。幼童頭載虎頭尾巴帽,帽沿綴有“榮、華、福、貴”字樣或鑲12個“團和氣”銀飾,腰間多繡花包肚。男子服飾較簡單,但也隨著時代進化而改變。男布依先民,上裝左衽,短衣科頭,青色,大領大袖,襟間左披。到明代男子綰椎髻。清雍年間,迫男子剃發(fā),只留一綹頭發(fā)編成長辮拖在腦后。乾隆年間,讀書男子穿長袍馬褂,戴瓜皮帽,平民穿大襟長衣,寬褲腳,頭纏青布帕,末端有耍須,多青布腰帶,末端有耍須。辛亥革命后剪了長辮,中年多穿大襟衣長褲,青年多穿對襟長褲,戴小帽或綰頭帕。冬天扎裹腳,平時穿布鞋,穿草鞋或赤腳、也有穿膠草鞋的。
偏坡布依男女服飾喜用藍、青、黑等顏色布料縫制。青壯年男子服飾多穿對襟短衣或大襟長衫、長褲,老年多穿大襟短衣或長衫。中、老年婦女仍保留傳統(tǒng)的布依服飾,頭纏藍、黑布如帽狀,上裝穿青、藍色無領對襟短衣,衣寬袖大,沿右衽鑲一道花邊,托肩鑲一道花邊。習慣上內(nèi)衣袖口較外衣袖口長而小,外衣則大而短。外衣袖口繡織的花紋,十分講究,鮮艷美觀,襯托重疊協(xié)調(diào),醒目受看,下裝穿藍、黑色長褲,褲腳鑲1-3道花邊。腰纏青布圍腰帶,末端有耍須或多各色繡花圍腰。頸部帶銀項圈1-2個,手指戴戒指,腳穿翹鼻繡花鞋。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中年婦女的包頭,有的已漢化,不再包頭,只在頭上纏著發(fā)辮。上衣已改穿有領或矮領,并在沿右下方處向前二至三道帶色的布邊,領前的結扣處喜用銀泡紐扣作裝飾,兩手袖口處仍保持老一輩傳統(tǒng)風格。下身已改穿長褲,唯腳下的繡花鞋逐漸變成半月型或鞋尖處繡小花。而且布料色彩也不再唯青、藍色,而各自喜愛。改變后的布依婦女服飾仍顯得凈潔典雅、古樸莊重。未婚女青年的服飾,除總體上與中年婦女相似外,只是還喜歡在布的末尾處鑲繡極為鮮艷的花紋圖案,袒露在頭頂上方與護發(fā)銀頭之間,顯得灑脫大方、俊俏美觀。
如今偏坡的中老年人仍保留有傳統(tǒng)布依服飾,頭纏藍、黑包布,身著青色的無領對襟短衣,身寬袖大,沿右衽無領衣縫處鑲一道兩寸左右寬的邊,上衣的下角邊處還要鑲繡各式的彩色滾邊,習慣上內(nèi)衣的袖口較外衣長而小,而外衣袖口大而短。內(nèi)外衣袖處所繡織的花紋圖案十分講究,鮮艷美觀,看上去兩袖大小相同,長短協(xié)調(diào),袖口外露的花色層次重疊和諧,格外醒目受看。年老者多數(shù)穿藍黑色長裙,系青布圍腰帶或繡花圍腰,腳穿翹鼻繡花鞋。
布依服飾是布依族集紡織、印染、挑花、刺繡等工藝于一體文化藝術。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不少中、青年婦女,對于布依服飾不像以前那么熱衷。雖然有相當數(shù)量的青年婦女喜愛布依服飾,但很少有青年婦女親能自己縫制衣服,只有老、中年婦女還在自己縫制衣服,并在日常生活穿著。尤其是刺繡方面的技藝,在青年婦女中已逐漸失傳。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