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蒜鰱魚是川菜中一道具代表性的家常菜式。在民間廣為流傳。
帶江草堂鄒瑞麟烹制的大蒜鰱魚稟承了民間傳統(tǒng)工藝,烹出的鰱魚有口皆碑。
帶江草堂是一家依河而設、竹籬茅舍的草堂酒家。其經營的魚都是用魚簍養(yǎng)于店旁河中,由客人自選,現撈現烹,著力突出魚鮮的特色。大蒜燒鯰魚(成都人稱鯰魚為鰱魚)是鄒瑞麟的杰作,鯰魚肉質嫩鮮滑,味咸鮮微辣略帶甜酸,自上世紀40年代起就一直被食客譽為川中名菜。也因此,食客直呼“大蒜鯰魚”為“鄒鰱魚”,尊稱鄒瑞麟師傅。他在烹調技藝中不斷探索、創(chuàng)新,他制作的魚鮮類菜品異彩紛呈,獨具風味。諸如清蒸青鱔、紅燒足魚、奶湯鯽魚、太白魚頭、砂鍋中段等色、形、味別具一格,深受食客贊嘗。
抗戰(zhàn)第二年,國畫大師張大千舉家來成都,籌備抗日美術展覽。成都文化名人、著名藏書家嚴谷孫先生,在三洞橋帶江草堂宴請張大千,嚴谷孫還請來大千大師的家廚婁海云到帶江草堂客串。鄒瑞麟烹制的大蒜鰱魚端上桌后,美食家張大千夾了一條在碗內,品嘗后贊道:“肉嫩鮮美,魚湯入味,香辣回甜,獨頭蒜炸得不老不嫩,嗯!好菜,美味可口。鄒老板,你魚燒得高明,敬你一杯!编u囁嚅著說:“哪些地方不周到,還請……!睆埓笄屵^話說:“鰱魚皮嫩,入油鍋稍不注意會煎焦或煎爛,你火候拿得準,烹時一定是慢火輕晃小鍋,讓魚不粘鍋底,才能嫩到心。”
1959年,郭沫若同志在成都期間專程到帶江草堂,品嘗大蒜燒鯰魚,贊不絕口。席間,鄒瑞麟專門制作一道魚肴請郭老品嘗,并請郭老為其取名。郭老見盤中魚游清水,配料如鮮花漂浮水面,連聲叫好,欣然為之取名“浣花魚”。餐后品茗時,郭老詩興大發(fā),為帶江草堂留詩一首:
三洞橋邊春水深,帶江草堂萬花明。
烹魚斟滿延齡酒,共祝東風萬里程。
1961年,陳毅元帥蒙親友相邀,聚會于帶江草堂,一邊透過翠竹綠樹掩映的帶江草堂觀賞農家田園風光,一邊品嘗美味可口的“鄒鰱魚”和朋友敘舊聊天,觸景生情,隨口吟成一首五言絕句。遺憾的是鄒師傅只記住了后兩句:“野田觀農稼,溪邊飲酒來”。再三都記不起了。事隔十七年后,陳帥之弟陳季讓再次來到帶江草堂,談及往事,陳季讓欣然提筆補寫了陳帥吟前兩句詩:“云天海外回,結伴滌塵灰”。陳帥昆仲聯詩,補缺天成,至今還在帶江草堂傳為佳話。
1983年,中國美協(xié)主席,著名漫畫家華君武到帶江草堂,品嘗了二十年前曾寄興過的“鄒鰱魚”,盡興之余,當場作畫一幅贈予鄒瑞麟,旁題為:“熊掌我所欲也,魚我所欲也,兩者不可得兼,舍熊掌而取鄒鰱魚也”。并注曰:二十年后重來成都三洞橋,見鄒瑞麟同志健康甚慰,作此留念。之后,文化名人巴金、沙汀、李劼人、歐陽予倩、王朝聞、關山月、吳雪等都先后來此做客。
帶江草堂不是因為它的小橋流水、翠竹垂柳引人入勝,而是由于著名廚師精心烹制的鯰魚膾炙人口。1992年被成都市人民政府授予“成都名小吃”稱號;1995年被國內貿易部授予“中華老字號”稱號。200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授予“中華老字號”稱號2007年四川省商務廳授予“四川老字號”。
信息來源: 成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