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燒臘歷史悠久,始于清朝初年,借鑒于廣東風味鹵食。舊時多以挑燈夜賣為主要形式。牟茂林、楊漢江、冷遠舉三個有點文化的人相聚合議做飲食生意時,為迎合成都人的消費習俗,用雞翅、雞爪、鴨翅、鴨足,鵝掌、鵝翅及雞、鴨、鵝的胗、肝等小貨作為鹵制品,一定會贏得顧客。于是,他們創(chuàng)辦了不起眼的0小店,直接從杜甫《客至》詩中截句做店名“盤飧市”,店址設(shè)在成都華興正街。
讀過杜詩的人都能感悟這“盤飧市”的“雅致”、“實在”,貼近普通百姓。如此高雅店招,在當時成都餐飲業(yè)十分罕見,一時成為美談。很多食客聞其招牌,紛至沓來,方知此鹵貨有滋有味的。加之店堂緊鄰成都錦江劇場,喜愛川戲的中上層婦女幾乎都是“盤飧市”的座上客,這類顧客多為好食客,無形中為該店做了宣傳,故生意日趨興隆。
盤飧市的鹵制食品,用料精,講究火候,鹵好的小貨都糯軟適口,出售時又刷上香油,色香味都比一般的“燒臘攤子”高一個品味,深受食客青睞,每天顧客盈門。以后,該店為了擴大銷售,在經(jīng)營鹵制食品的同時,又推出鹵肉夾鍋魁。它外酥內(nèi)軟、鹵汁爽口、香味濃郁。吃上兩個既可飽肚又享口福,價格便宜,方便實惠,讓食客大快朵頤。逐漸,“盤飧市”成為了成都婦孺皆知的腌鹵店。
盤飧市制作的鹵肉夾鍋魁這一食品,不光是普通百姓喜愛,也受達官顯客歡迎。傳說軍閥時期,川軍第七師師長陳國棟,喜歡吃的一種食品就是盤飧市的鹵肉夾鍋魁。他經(jīng)常派勤務(wù)兵專程到盤飧市趁熱買來跑步回府,供他食用;并時常以此招待客人。有一次,他高車駟馬到郊縣巡視工作,叫車夫繞道盤飧市,呼來幾個鹵肉夾鍋魁,坐在馬車上一邊吃,一邊趕路,成為軍界和飲食界津津樂道的話題。
這鹵肉夾鍋魁如何做的:酥脆白面的鍋魁是鍋魁師傅隨堂烤制的,另一邊的廚師用刀將烤制好的白面鍋魁從邊沿半剖;鹵鍋放爐上,用小火燒制保持鹵水微沸。客人點買時,廚師把半肥瘦鹵肉切成薄片,在滾燙的鹵水中冒熱后夾入鍋魁,再舀入適量鹵汁即成。鍋魁夾鹵肉既是主食又兼副食,十分方便簡潔,很快便成為成都一種時尚小吃。延時至今,常有攜家?guī)Э谡,或三朋四友,或獨自光顧,都是沖著盤飧市鹵肉夾鍋魁來,逢踏青時節(jié)、逢年過節(jié),排班站隊才能買到。上世紀30年代直至今天的成都人,品嘗盤飧市的鹵品,實為愜意之事。
盤飧市,歷經(jīng)數(shù)代經(jīng)營者,特別是現(xiàn)代經(jīng)營者努力,鹵肉夾鍋魁于1992年在成都美食節(jié)上被市政府授予“成都名小吃”稱號,并在許多美食活動中獲獎;1995年被國內(nèi)貿(mào)易部授予“中華老字號”;2002年“飧市鹵宴”在全國第12屆廚師節(jié)上評為“中華名宴”
如今,盤飧市隸屬于四川省成都市飲食公司,她不再是從前的0小店,省內(nèi)外連鎖企業(yè)已達10余家。在華興正街老店,已是一棟三層樓房,營業(yè)面積5000余平方米的餐廳,其裝修古樸典雅,又不失現(xiàn)代氣派,有大廳、包間及外賣窗口。除保持經(jīng)營傳統(tǒng)小貨鹵品外,增添豬頭、豬尾、豬舌、豬腳、豬肘及全鴨、全雞等鹵品,還增添了川味酸菜魚火鍋和各種川菜風味炒菜、成都小吃,形成了以鹵貨為龍頭,具有餐飲綜合經(jīng)營能力的專業(yè)餐廳。
盤飧市腌鹵深受成都市民喜愛,每天的外賣窗口都會排起長隊,顧客盈門,基本上供不應(yīng)求。
信息來源: 成都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