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的“連蕭”深受四川城鄉(xiāng)人民的喜愛,它是以文學、音樂、舞蹈相結合,載歌載舞、地方特色濃郁的民間藝術,在四川的城鄉(xiāng)廣為流行,至今約有300多年的歷史。它有單人表演的單棍連蕭和雙棍連蕭之分,獨具一人領唱,眾人幫腔的藝術特色。如有傳統(tǒng)盛大節(jié)日有演員100人左右身著民間彩服,手持“連蕭棍”邊走、邊唱、邊舞,唱腔動聽、舞姿優(yōu)美,場面十分壯觀,給觀眾帶來藝術享受,給節(jié)日帶來歡樂的氣氛,其有別于其它藝術的特點是群眾易于參與。在1990年成都市首屆民間藝術節(jié)上,青羊區(qū)“連蕭代表大隊”獲得“特別貢獻獎”及“一等獎”引起轟動,國內外專家紛紛前來學習。
演唱連蕭的藝人,新中國前遍及四川各地延長江流域一帶。綿陽、遂寧、成都等地的城鄉(xiāng)藝人以漂泊行藝謀生。新中國成立后連蕭演員多參加成都市組織的文藝比賽和舞臺、茶館廣場的演出。
“連簫”歷史悠久,早在清道光年間成都人錢廉成就有詩云:“連簫三尺長,此處更何有,行乞且長歌,柳啊柳連柳!鼻迦岁懟跺\州竹枝詞》云:“窄袖寬衣褲褶長,綠云窈娘妝。筵前唱徹《回波曲》,乞取青蚨作打廂!边@兩首詩描寫了四川貧女行乞時打唱連簫(亦稱連廂)的真實情景。四川自貢秦會館又有一清代貧女打連簫的木雕,現在還清晰可見,由此說明在清代已有四川連簫的演唱活動了,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這種民間藝術在四川民間還廣為流行。連簫的形成,發(fā)展至今已將近300年的歷史了。
“連簫”地方特色濃郁,唱腔優(yōu)美動聽,舞蹈性很強,演出形式多樣,有單人表演和群體表演,是非常珍貴的邊打邊唱邊舞,群眾喜聞樂見,群眾易于參與的民間藝術,在四川成都等地廣為流行。20世紀八十年代,成都就有連簫演唱藝術家開始傳授培養(yǎng)接班人,20世紀末,雖然從事連簫演唱的專業(yè)藝人不多,但在節(jié)假日仍有連簫演出,特別是群眾文化館組織的100多人的連簫方塊隊表演,一唱眾和,邊走、邊打、邊舞,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十分壯觀。
“連蕭”所用的道具——連蕭棍,亦稱錢棍,此樂器用白加子、竹子一根(2—3尺),竹子挖8個孔,每孔嵌四枚銅錢,共用32枚銅錢(即古銅幣),可在古玩市場購買,也可制銅板代替。連蕭棍的兩頭用彩色紗巾栓成單蝴蝶結,系在錢棍兩端。演員女需戴頭花、彩服、彩鞋;男需穿中式背心或長袖服裝、朝陽鞋。笛子、二胡、琵琶、阮。如大型連蕭隊需加嗩吶。
“連蕭”是一種源于群眾所創(chuàng)又為本地群眾喜聞樂見的自娛自樂的民間藝術形式,它具有強烈的地方特色和藝術魅力,經常是臺上唱連蕭,臺下觀眾自發(fā)幫腔,達到臺上臺下同歡樂的境界,受到國內外專家和新聞媒體的關注和宣傳,它歷史悠久,地方特色濃郁,唱腔優(yōu)美動聽,舞蹈性很強,演出形式多樣,有單人表演和群體表演,邊打邊唱邊舞,群眾喜聞樂見,群眾易于參與的民間藝術,在四川成都等地廣為流行,是一種具有四川民間藝術特色的以文學、音樂、舞蹈相結合的曲藝演唱形式。“連蕭”多次參加全國、四川、成都各級舉辦的“絕技、絕藝比賽”,均獲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