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揚琴中國四川曲種。約形成于清乾隆年間。流傳于成都、重慶等大中城市。至光緒時已有藝人100多名,并分為南會、北會兩派。南派行腔華麗,細膩柔美;北派工穩(wěn)豪放,長于敘事。1925年,揚琴科社慈惠堂招收盲人學唱,稱為堂派。唱腔優(yōu)美,韻味濃郁。它與川劇關系密切,川劇將揚琴唱腔作為練習唱功的基礎課。揚琴為主奏樂器,與京胡、三弦合稱三大件,又與碗碗琴、鼓板合稱五方。傳統(tǒng)演出形式一般為數人坐唱,分生、旦、凈、末、丑、雜等各行腳色。傳統(tǒng)曲目豐富,清末戲曲作家黃吉安寫本尤為人稱道。
四川省曲種。發(fā)源于成都,流傳于成都、重慶等大中城市。據傳在清代乾隆年間就已逐漸形成。到光緒年間,已有藝人100多名,并分為“南會”、“北會”兩派。南派行腔華麗,細膩柔美,長于抒情和刻畫人物內心活動;北派行腔淳樸、工穩(wěn)豪放,長于敘事,多演唱大本曲目。1925年,揚琴科社“慈惠堂”招收盲人學唱,培養(yǎng)出一批藝術上有成就的藝人,形成了獨特風格,稱為“堂派”。南派中聲譽較高的藝人為李連升。20世紀30年代以后,揚琴日益盛行,出現了名家李德才(藝名德娃子)以及易德全、郭敬之、廖學正、闞瑞麟、洪鳳慈、張大章、卓琴癡等。成都除專業(yè)藝人外,還有業(yè)余的揚琴票友,他們在考證詞本、訂正錯字及鉆研唱腔等方面都做出過貢獻。四川揚琴的唱腔優(yōu)美,韻味濃郁,被譽為清雅香醇的蘭花。它與川劇在藝術上有密切的關系,經;ハ嘟梃b與吸收。許多川劇著名演員都愛好揚琴,并在傳授弟子時將揚琴唱腔做為練習唱功的基礎課之一。四川揚琴唱腔結構分為大調和越調兩大類。大調屬板式變化體結構,應用較廣;越調屬曲牌聯(lián)套體結構,抒情性較強。揚琴的演奏長于烘托氣氛,能打出風雨雷電、波翻浪卷等多種音樂形象,表現力很強。伴奏以揚琴為主樂器,與京胡、三弦一起稱為“三大件”,又與碗碗琴、鼓板合稱為“五方”。此外,伴奏樂器還有二胡、懷鼓等,也可根據劇情需要酌加笛子、高胡、阮、大提琴等。傳統(tǒng)的演出形式,一般為數人坐唱,分生、旦、凈、末、丑、雜等各行腳色。
多采取敘事與代言相結合的體裁。除每一段的開頭與結尾以及段落中間穿插少許唱詞交代人物、情節(jié)或環(huán)境用第三人稱以外,主要的唱詞、念白都是角色的第一人稱的語言。曲目分為大本與單折兩類。大本也采取分段演出,每段半小時左右。大本以《三國》、《列國》節(jié)目居多,還有《琵琶記》、《白蛇傳》、《玉簪記》、《白兔記》、《清風亭》、《玉蜻蜓》等曲目。清末戲曲作家黃吉安寫有《處道還姬》、《黑虎緣》、《木蘭從軍》、《漁父辭劍》等揚琴曲本,稱為“黃本”。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四川揚琴得到了復蘇和發(fā)展,吸收女演員,發(fā)展了表演唱和一人多角的自打自唱等形式,創(chuàng)作了《江姐在獄中》、《送寶刀》、《清溪河畔》、《探親記》等現代曲目。
揚琴是中國民族器樂中代表性的樂器之一,它的音色清脆悅耳,悠揚動聽,藝術表現力非常豐富,尤為適合演奏歡快、活潑的樂曲。它是一種琴身呈梯形的樂器,主要由琴身、琴弦和琴鍵三部分構成。
揚琴雖然是中國民族器樂的一種,但它并不是中國本土樂器,揚琴亦名“洋琴”,顧名思義,是一件外來樂器,但對于其來源也曾有著以下說法:
一是由在“卡龍”沿襲而來!翱垺笔侵袊陆S吾爾族樂器,演奏時將琴平置于桌上,以左手持金屬棒按柔滑弦,右手帶“指甲”撥彈,亦可雙手皆用甲片撥彈,在外形、弦數、音色特點上都與揚琴極為相似。事實上“卡龍”是中亞地區(qū)的“嘎龍”演變而來。元史記載,元代征伐克什米爾,在克什米爾得“七十二弦琵琶”這種樂器極有可能就是“卡龍”,可其出現于元代或更早,但是揚琴在中國最早出現在明代的廣東一帶,這在時間與地理位置上都相差甚遠,因此,這種說法被采納的很少。
二是由波絲傳入。這是現在被普遍認可的一種說法。據史書記載:揚琴最早源于中歐阿拉伯、波斯地區(qū),當時稱為桑圖爾,后流傳到歐洲、北美洲及大洋洲。有達西瑪、欣巴龍、海克不里等名稱。當時的擊弦工具是木制小槌,音色清脆空曠,而中國最早出現揚琴的時間是在明末。由于明代工業(yè)發(fā)展,中西文化交流,這樣的樂器傳進來是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