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鼓咚,也叫梆鼓咚、咚鼓咚、板鼓唱或“乞丐歌”,即“俚歌梆鼓”,是流行于莆田、仙游、福清、惠安、永春等興化方言地區(qū)的一種民間曲藝音樂,始于宋,盛于清,已有千年歷史。莆田俚歌經代代傳承,至今保留70多個傳統(tǒng)曲目。今年75歲高齡的荔城區(qū)文化館退休音樂干部黃文棟先生,是福建省十大優(yōu)秀民間文化傳承人之一,長期從事民間音樂和曲藝工作,對俚歌表演藝術的研究,成果顯著。多次組織參加福建省乃至全國性的文藝演出,對特殊的俚歌藝術絕活進行示范表演和傳承拜師活動,深受歡迎和贊賞。俚歌梆鼓是閩中優(yōu)秀的民間演唱藝術,在整個莆仙曲藝音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007年5月,《俚歌梆鼓》被莆田市人民政府公布為莆田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關于梆鼓咚的來歷,民間有許多傳說:宋治平元年(1064年),錢四娘捐資建筑木蘭陂時,用竹筒裝銅錢,讓民工每日從筒內自己抓取工錢,他們不論是用手抓或捧,點起來總是十八文,不多也不少。因此,“抓也十八,捧也十八”成為俗諺,一直在民間流傳下來。陂成不久卻被一場洪水沖垮,錢四娘悲憤交集,壯烈投溪;民眾為頌揚她截溪建陂的壯舉,繼承她興修水利的遺志,將她的事跡編成敘事詩,稱為俚歌,到處傳唱,廣為紀念,并繼續(xù)募捐構建木蘭陂,終至大功告成,人們效法錢四娘,用裝銅錢的竹筒鞔皮作鼓,俗稱梆鼓,譜以優(yōu)美動聽的地方樂曲,走鄉(xiāng)入戶,演唱梆鼓咚,到處受到歡迎,并世世代代傳流下來,成了群眾喜聞樂見的民間曲藝形式。曲中有“竹筒鞔鼓響咚咚,錢氏筑陂世無雙,身雖投水志永留,萬古傳名人贊揚。”的唱段,至今膾灸人口。南宋莆田詩人劉克莊(即“后村居士”)有詩云:“黃童白叟往來忙,負鼓盲翁正作場;死后是非誰管得,滿村聽說蔡中郎!庇洈⒘思亦l(xiāng)的“負鼓盲翁”演唱俚歌梆鼓咚的情景。
清代,梆鼓咚是文人學士吟詩作對的娛樂方式,后被民間賣唱藝人作為謀生的說唱形式。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莆田渠橋一帶農民揭竿起義,失敗之后,義軍詹元祥把親身經歷的過程編成了長達二千二百多行的,歌頌莆田農民軍首領黃濂的梆鼓咚曲目《黃濂起義歌》,在民間廣為傳唱,今已收入《中國歌謠集成•福建卷•莆田市分卷》出版,保留下來。
民國時期,梆鼓咚進入全盛階段,藝人多達百余人,仍以盲人賣藝謀生為主;日本帝國主義侵入中國后,社會動蕩,民生凋敝,梆鼓咚藝人難以謀生,紛紛改行。從藝者雖寥寥無幾,但中華民族抵御外侮的愛國精神召喚著藝人們,以文藝為武器,積極投入宣傳抗日的群眾運動;同時,隨著梆鼓藝人遠渡南洋,莆田俚歌在東南亞各國授徒、傳播,這一民間曲藝形式依然繼續(xù)存在并發(fā)揚光大。
解放后,在“百花齊放,推陳出新”文藝方針指引下,原莆田縣文化館音樂干部黃文棟,對梆鼓咚的傳統(tǒng)藝術進行發(fā)掘整理、改革創(chuàng)新,把莆田俚歌搬上舞臺,一改往昔以盲藝人為主的“乞丐歌”只能在街頭巷尾賣唱的舊俗,讓盲藝人上臺獻演;其表演形式也由獨唱發(fā)展為雙人對唱、多人群唱,以及表演唱等等,并編寫了大量的俚歌新曲目,積極配合文藝宣傳活動,民間創(chuàng)作隊伍也日益壯大。1979年,涵江蔡華仁創(chuàng)作的梆鼓咚《七籮荔枝》在全省群眾業(yè)余文藝創(chuàng)作節(jié)目調演中獲獎;1987年,莆仙戲《狀元與乞丐》中間加上了一段俚歌演唱,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受到廣大觀眾的熱烈歡迎,晉京匯報演出時,獲得專家、學者的一致好評。
黃文棟先生退休后,繼續(xù)從事俚歌曲藝民間音樂的研究工作,成果顯著,2006年5月20日應邀在省城舉行俚歌藝術絕活示范表演和傳承拜師活動,受到廣泛的贊賞,成為福建省十大優(yōu)秀民間文化傳承人之一。
梆鼓咚以莆田方言演唱,以板鼓和竹板為主要伴奏樂器。板鼓由長25厘米、口徑5厘米的竹筒蒙上皮(青蛙皮或豬油皮)制成,兩端系上彩色緞帶,演奏時斜背于右肩上,板鼓則夾在左腋下。竹板由兩塊8厘米長、3厘米寬、1厘米厚的竹片制成,演唱時左手擊竹板,右手敲板鼓。在開唱前往往有一段技巧性很強的擊鼓演奏,演唱結束后也有一段收場鼓點,隨食指或中指敲擊法不同而發(fā)出四種各異的音響——“響鼓”:敲擊鼓心,發(fā)出響亮的咚咚聲;“邊鼓”:敲擊鼓邊,發(fā)出清脆的當當聲;“點鼓”:彈打鼓面發(fā)出嘟嘟聲;“悶鼓”:壓打鼓面,發(fā)出郁悶、低沉的口撲口撲聲。
板鼓咚的唱腔,由四個樂句構成樂段,旋律樸素、優(yōu)美,地方特色濃郁;曲調隨唱詞音高的變化而有所變化。藝人在演唱中,以一個基本唱調,隨著音韻、聲調、語氣、情感的變化與轉換,唱出多種不同的旋律。
梆鼓咚的唱詞,屬多段體敘事詩,每段四句,每句七字,講究押韻,每逢雙必押;可一段一韻,亦可數段一韻。語言多采用民間口頭方言俚語,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通俗易懂,便于吟唱,也容易記憶。有些唱詞,即使多至數百段,千把句,如《英臺山伯》共有379段,1516句,但藝人們卻能熟記無誤地從頭唱到尾。
梆鼓咚初分為“文唱”和“俗唱”。“文唱”出自文人筆下,語言文字深奧含蓄,唱腔聲律平淡低沉,鼓點板式單調,難以在百姓中廣泛流傳,因而逐漸消亡;“俗唱”又叫“乞丐歌”,屬民間口頭創(chuàng)作,語言通俗,故事貼近生活,曲調可隨詞意內容變化自如,鼓點、板式豐富多樣,誰都能哼上一段,到處流傳不衰,世代繁衍不息。
俚歌梆鼓是閩中優(yōu)秀的民間演唱藝術,在整個莆仙曲藝音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興化語系屬全國特有的地方語言,因而具有稀有性的特征;在繼承歷史的基礎上自成一體,風格獨特,具有地方性的特色;伴隨著各類民俗活動的產生和發(fā)展,形成了對民間習俗的依存性和傳承性的特征;俚歌題材廣泛多取百姓喜聞樂見內容和形式,在民間各地流傳,具有群眾性的特征;梆鼓唱調子嚴謹,音律變化靈活,語言抑揚頓挫,節(jié)奏明快,悅耳動聽,鄉(xiāng)土韻味濃郁,具有娛樂性的特征。梆鼓樂器簡單,制作工藝簡單,演奏技巧便于掌握,適合于在廣大群眾中普及、推廣,不愧是民間音樂曲藝的一束艷麗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