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棒鼓是漢族以及武陵山土家族曲藝曲種之一。
三棒鼓是廣泛流傳于重慶酉陽、湖南湘西龍山縣永順縣以及張家界和湖北沔陽、天門一帶和鄂西南恩施州等武陵山區(qū)一帶的一種曲藝走唱形式。
三棒鼓源于唐代的三杖鼓。明人沈德符在《顧曲雜言》里已記載了三棒鼓在萬歷年間的演出情況。清末與鳳陽花鼓合流,流傳漸廣。為謀生計(jì),沔陽、天門一帶的人們背井離鄉(xiāng),浪跡天涯,到中歐,到東南亞,走到哪里,唱到哪里,他們被稱之謂“中國的吉卜賽人”。除東北地區(qū)外,全國各地都可以找到它的蹤跡,并隨藝人流傳到英、法、意、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數(shù)十個(gè)國家。
三棒鼓擊鼓的技巧有單跨花、砍四門、絞花、織布、單鼓花、雙鼓花、麻雀鉆竹木,“白蛇吐飛劍,“烏龍攪水”,“金錢吊葫蘆”等。
歷史淵源
三棒鼓,唐代就出現(xiàn)了,當(dāng)時(shí)稱為三仗鼓。曾經(jīng)廣為流行。三棒鼓,是以拋三根棒和敲鑼打鼓得名,是土家山寨到處可見的一項(xiàng)以打擊樂器、口頭文學(xué)、表演技藝合為一體的文體活動(dòng)形式。
三棒鼓流行于湖北天門、沔陽等地,源于唐代的“三杖鼓”,曾經(jīng)廣為流行。以拋耍三根特制的鼓棒擊鼓伴唱而得名。明沈德符《顧曲雜言》載:“吳下向來有婦人打三棒鼓乞錢者,余幼時(shí)尚見之!闭f明明代已有此曲種,后流入湖北,并在竟陵(今天門市)一帶盛行。清代末葉與鳳陽花鼓合流,流傳漸廣,及于湖北沔陽、天門、洪湖、潛江、京山、麻城、沙市、宜昌、恩施等地;并流傳到湖南、安徽、江蘇、浙江、福建、廣東、江西、河南、河北、山東、陜西、四川、云南、貴州、西藏等省區(qū)。三棒鼓還隨著藝人流傳到過英、法、意大利、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印尼、越南、文萊、柬埔寨、老撾、緬甸、孟加拉、巴基斯坦等國。
三棒鼓的棒法來自于生活,“鬧春耕”、“收割打場”、“慶豐收”、“拜年節(jié)”四套棒法具有渾厚的生活氣息。打三棒鼓技巧性強(qiáng),表演時(shí)需高度集中精力,用力適當(dāng),貫通一氣,并與演唱者默契配合。
每年春節(jié),藝人們都結(jié)伴走村串寨拜年,不論貧富,戶戶必到。遇見特別貧寒的漁家,表演者還會(huì)將別家贈(zèng)送的禮品轉(zhuǎn)送,意圖希望人人過節(jié)都?xì)g喜。在沔陽洪湖一帶,三棒鼓頗有市場,因此,藝人頗多。1818年前后,沔陽洪湖有戶人家的3個(gè)女兒都是優(yōu)秀的三棒鼓藝人,她們結(jié)成戲班,所到之處,聚集觀看的人群常!奥N首伸頸,圍于堵墻”。
可是,洪湖一帶水荒不斷,導(dǎo)致民不聊生。為謀求生路,人們背起三棒鼓,浪跡四方。三棒鼓成為洪湖人民表達(dá)思想的一種方式,是洪湖人民手中的一個(gè)武器。
自1949年之后,除水害,興水利,洪湖人逃荒流浪已成了永遠(yuǎn)的過去。三棒鼓敲出的便是洪湖人民的“三棒鼓新唱”,聽一曲魚躍蟹肥、荷綠藕白的新曲,便能體會(huì)洪湖人奔小康的信心和決心。
曲藝表現(xiàn)
曲藝中的三棒鼓又稱為花招鼓。藝人所敲擊的鼓不大,三寸多高,尺二來寬。是用三足支架架起,與京韻大鼓、奉調(diào)大鼓所用的支架平鼓相同。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