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峰天后宮媽祖“三獻禮”習俗,是清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媽祖被列為“春秋諭祭之神”,編入國家祀典,雍正帝又詔普天下“行三跪九叩禮”后,春秋二祭的禮制。儀式在宮門前拜亭廣場舉行,全程35分鐘,其儀注內容分為祭筵、儀仗、樂舞、執(zhí)事、儀程五個部分,儀式所需的相關制品,嚴格規(guī)范,遵從古制,符合禮俗要求,大小用具用品近千件。儀式規(guī)范完整,古樸典雅,場面壯觀,嚴肅莊重,溶道教、佛教和民間民俗活動為一體,富有禮俗文化內涵。
2009年1月,《文峰天后宮三獻禮》被莆田市人民政府公布為莆田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
媽祖由人及神,并成為百代流芳、千秋褒揚、四海共仰、五洲同頌的海上女神,封號從夫人、妃、天妃、天后、直至天上圣母,地位不斷提升,懿號愈加尊榮,彰顯媽祖的道德風范和特有魅力。同時,媽祖祭祀習俗也隨著規(guī)格的不斷提高,逐步從民間走向官方,禮制越加規(guī)范。歷史上,民間祭祀活動一般由法師或經(jīng)師主持,活動普遍而熱烈;官方則由地方行政長官主持,崇尚儒家禮制,禮儀莊嚴肅穆。東漢時期的學者鄭玄,在其作注的《禮記•祭法》中載稱:“夫圣王之制祭禮也,法施于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御大災,則祀之;能捍大患,則祀之”。“祭法”中所列五祀者,媽祖獨占其中之“有功于民,抗御大的災害,庇佑庶民不受禍患”等三可祀者。曾子認為祭祀的意義在于“慎終追遠,民德為厚焉!笨梢娙寮业募漓牍δ苤饕谟诮袒
莆田湄洲,是媽祖的故鄉(xiāng),媽祖信仰的發(fā)祥地。文峰天后宮與湄洲媽祖祖廟,淵源久遠,關系密切,香火鼎盛,是湄洲媽祖祖廟在城內的主要“行宮”之一,影響廣泛,與臺灣的大甲鎮(zhèn)瀾宮、新港奉天宮、鹿兒門圣母廟、臺南大天后宮等上百個媽祖宮廟互為聯(lián)系,交流活動頻繁。該宮定期在農(nóng)歷三月二十三日和九月初九日媽祖神誕和升天吉日,舉行“三獻禮”祭祀儀式。信眾來自市區(qū)和內陸各地,同時,也有來自臺灣地區(qū)的謁祖進香團隊以及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印尼等國的華僑、華人香客,成了傳播媽祖文化的重要所在。
媽祖信仰源遠流長,媽祖文化內涵豐富。媽祖神靈分香大江南北乃至世界各地,與古白湖順濟廟即今文峰天后宮有著密切的關系。
宋時,興化軍東門外五里許的白湖渡(今屬荔城區(qū)闊口村),是古興化的主要通商港口,時稱白湖水市。南宋紹興二十五年(公元1159年)當?shù)匚烈吡餍校腥藟粢妺屪嬷更c海灘離潮水丈許處的地下有甘泉可防治瘟疫,里人掘地試服,果然應驗。地方官具折上奏,詔封為“崇福夫人”。里人感戴媽祖惠澤,由紹興八年的榜眼陳俊卿(乾道年間宰相)獻地立廟,時稱白湖廟。宋太祖次子燕王德昭的七世孫、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進士趙師俠,于宋紹熙二年(公元1192年)游莆田時,在《訴衷情•莆中酌獻白湖靈惠妃》三首詞中分別寫道:“神功圣德妙難量。靈應著莆陽!诨輴,備祈禳。降嘉祥!薄!懊CT坡泛七h邊。天與水相連。舳艫萬里來往,有禱必安全。專掌握,雨旸權。屬豐年。瓊漿玉醴,饗此精誠,福慶綿綿!币约啊巴`千古護封圻。十萬戶歸依。白湖宮殿云聳,香火盡虔祈。傾壽酒,誦聲詩。諒遙知。民康物阜,雨潤風滋,功與天齊!蓖瑫r,南宋名相陳俊卿第四子、提點廣東刑獄、直秘閣陳宓,南宋工部尚書、龍圖閣直學士、愛國詩詞家劉克莊也先后在《白湖順濟廟重建寢殿上梁文》以及《白湖廟二十韻》中,分別記述了當時白湖廟的建筑及香火鼎盛的情況,可見南宋時代媽祖的祭祀活動已初具規(guī)模,且已十分盛行。元代,朝廷每年都要降御香,由專員往該廟致祭,當?shù)?春秋二季,朔望行香都要出城至白湖廟禮拜。至正十四年(1354年),興化路分省1,把白湖廟遷至城內的善俗鋪原水陸院山門地,因宮門面對文嶺,故稱文峰宮。并在宮前跨街建拜亭舉行禮俗活動。清康熙帝詔普天下,媽祖被編入“春秋諭祭之神”的國家祀典后,興化府1在此舉行春秋官祭。地方志載稱:“每歲春秋日及三月二十三日致祭,設帛一、爵三……羊一、豬一……正祭日五鼓,正印宮詣廟,朝服行禮,前后三跪九叩,三獻飲醴,受胙儀與關帝同!
民國時期,文峰宮的“三獻禮”官祭儀式沿襲清例。但因連年兵亂,時斷時續(xù)。新中國建立后,傳統(tǒng)的民間媽祖“三獻禮”習俗長期中斷。改革開放以后,媽祖文化的深刻內涵和廣泛影響,漸為專家、學者以及廣大信眾所認識和肯定。1993年6月,莆田市人民政府把文峰天后宮建于清嘉慶八年(公元1803年)的“三代祠”以及“梳妝樓”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11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把其列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海內外媽祖信仰民眾踴躍捐資,對其進行修復,并把該宮原有的南宋木雕媽祖神像等遺存的珍貴文物獻歸。距今800多年的南宋木雕媽祖神像,于1994年和2005年,兩次東渡臺灣巡展,為促進海峽兩岸媽祖文化交流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2000年和2006年,臺灣媽祖聯(lián)誼會分別組織4000余人和7000多人的大型謁祖進香團,駐蹕文峰天后宮。2007年,首屆莆臺媽祖文化活動周期間,文峰天后宮的媽祖“三獻禮”活動,得到了專家、學者以及海內外媽祖信眾的一致認可和充分肯定。2008年10月31日,“天下媽祖回娘家”入城儀式,計有來自18個國家和臺灣、香港、澳門等地區(qū),以及全國各地的300多座媽祖宮廟代表千余人,向該宮拜亭的媽祖神像行叩拜之禮。追根溯源,文峰天后宮“三獻禮”習俗,史有定制,源流久遠,儀注規(guī)范,沿襲發(fā)展,代代傳承,有據(jù)可稽。
文峰天后宮“三獻禮”儀式在宮門前拜亭廣場舉行,全程35分鐘。其儀注內容分為祭筵、儀仗、樂舞、執(zhí)事、儀程五個部分。
1、祭筵:設在宮門前步行街中軸線,拜亭式結構。筵內設置媽祖神座和香案(含重案和龍案),香案前為獻位。筵前為主祭、陪祭人拜位,右旁設盥洗位,前方兩邊為樂壇,中部正中為舞池,祭筵兩旁為儀衛(wèi)區(qū)。
2、祭器:果盒、饌盒、花斗、燭屏、香爐、銅爵3只,硎、簋2只、籩2只、豆8只、帛6只(裝篚內),立式祝板一副等。
3、祭品:按傳統(tǒng)“少牢”禮制擺置(即全豬、全羊卸去內臟,架在木俎架上,置于供案前方左右兩案)。其他祭品,按序為:中案擺放鮮花、水果、茶水、酒水、糕果(天圓地方)、面、飯、十齋;龍案:餅宴、一擔盤(十盤)等;供案:文武宴(左邊水果宴、右邊海鮮宴、即葷宴)。
4、儀仗:主要以古代宮廷卣簿和莆田民間傳統(tǒng)出游儀仗、執(zhí)事相結合,依序:清道旗、大鑼、警蹕牌、銜牌、金瓜、金鉞、朝天鐙、蟠龍棍、月牙鏟、方天戟、大刀、抓印、抓筆、日月牌、凸凹杖、封號旗(16面)、提爐、提燈(各2對)、雉尾扇、九曲黃傘等。
5、樂舞:按最高祭祀規(guī)格,配以樂生36人,歌生20人,舞生64人。樂生負責演奏禮樂五章,所奏樂器仿古為主,并配置莆田民間器樂。音種含金、石、絲、匏、土、草、木等八音,歌生主要在“三獻”時演唱《海平》、《和平》、《咸平》三章歌曲。歌詞為四言詩句,每音八節(jié),歌唱時要求達到“肅雍和鳴”、“感格神明”的效果;舞生各執(zhí)羽、龠,在“三獻”時伴以“八佾”(8×8方陣)之舞。
6、執(zhí)事:設主祭1人,陪祭若干人,司禮生10人(含通贊、引贊、司香、司盥、司樽、司盤、司帛等)。
7、儀程:(1)嚴鼓三通(每通由慢至緊36下,共108下)。(2)鳴禮炮(三門銃81響)。(3)儀仗隊、司禮生、歌舞生就位。(4)主祭人、陪祭人就位。(5)迎神上香。(6)奠帛。(7)誦讀祝文。(8)奏《海平》之章,行初獻之禮。(9)奏《和平》之章,行亞獻之禮。(10)奏《咸平》之章,行終獻之禮。(11)焚祝文、焚帛。(12)奏《送神曲》、禮成。(13)儀式之前,誦經(jīng)團起五鼓,誦媽祖經(jīng),恭請媽祖神靈移駕祭筵。
文峰天后宮媽祖“三獻禮”儀式所需的相關制品,嚴格規(guī)范,遵從古制,符合禮俗要求,大小用具用品近千件,主要為:
1、祭器:仿古祭器和莆田民間傳統(tǒng)祭器相結合。其中仿古祭器為竹木制品籩和豆,銅器制品為爵、鉶等;民間傳統(tǒng)祭器有銅制香爐、燭屏、果盒、饌盒等。
2、儀仗:以古代宮廷卣簿和莆田民間傳統(tǒng)的媽祖出游時使用的儀仗、執(zhí)事器杖兩者結合,其中含清道旗、警蹕牌、封號旗、雉尾扇、提燈、提爐、九曲黃傘及其他器杖等上百件。
3、服飾:分4個類型。(1)主祭和陪祭人員為民初改良的漢裝;(2)司禮生著宋代宮廷女官服飾;(3)舞生因其表演的八佾之舞為仿漢樂舞,其著裝為漢時女子服,披秀發(fā);(4)儀仗服裝為:卣簿隊伍著盔甲、提爐、提燈及執(zhí)雉尾扇者著宮廷女官服。服飾整體主次分明,協(xié)調和諧,古樸大方,絢麗多姿。
文峰天后宮前身白湖廟,始建于南宋紹興二十五年(公元1159年),迄今850年。在源遠流長的媽祖信仰發(fā)展過程中,文峰天后宮的媽祖“三獻禮”習俗,源溯湄洲祖廟,沿襲古制,不斷豐富,不斷完善,不斷發(fā)展,形成了現(xiàn)在相對固定的程式和內容,富有濃郁的傳統(tǒng)文化特色,具有以下鮮明特征:
1、媽祖“三獻禮”儀式是民間民俗活動與古代宮廷祭祀活動的結合物,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內涵豐富,表達了中華民族對傳統(tǒng)美德的推崇以及人們對征服自然,企求吉祥平安的良好愿望,具有綿延不息的傳承性。
2、媽祖是一位慈善、博愛,深受人們敬仰的海上女神。自古以來,從民間到朝廷,從內陸到海外,不囿疆界,無論道釋,不分族群,億萬信眾,崇信有加。文峰天后宮媽祖“三獻禮”習俗所展示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具有特殊的親和性。
3、文峰天后宮在媽祖信仰的形成和媽祖文化長期的傳播發(fā)展中具有一定的影響。其“三獻禮”儀式,以莊嚴、古樸、厚重的儀注和內容,規(guī)范有序,合乎傳統(tǒng)禮制,受到專家、學者和廣大信眾的認可。近年來,海內外媽祖信眾,特別是臺灣、香港、澳門地區(qū)的媽祖宮廟多次組團來莆田湄洲謁祖進香時,多駐蹕該宮,并受邀參加“三獻禮”習俗活動,具有廣泛的示范性。
4、鑒于文峰天后宮與湄洲媽祖祖廟的淵源關系和自身的特殊地理位置,以及媽祖“三獻禮”習俗活動具有的程序性、藝術性和觀賞性,使廣大海內外信眾在參與活動過程中受到媽祖文化的熏陶。這對于弘揚媽祖文化,加快湄洲灣港口城市建設,提高莆田的知名度,擴大莆田的影響,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性。
5、文峰天后宮媽祖“三獻禮”習俗是宗教、民俗、傳統(tǒng)禮儀、工藝美術、廣場藝術展示和傳承的載體,豐富了媽祖文化的深刻內涵。從弘揚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出發(fā),應采取搶救、保護措施,使其代代傳承,保持永久性。
林默,一名默娘,民間親切地稱她“姑媽”、“娘媽”或“媽祖”。莆田人。 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生于莆田縣湄洲嶼的一個仕宦家庭。生后直到滿月,從未啼哭過。因被名為“默”,又稱“默娘”。其曾祖保吉,仕周,任統(tǒng)軍兵馬使,棄官,隱于湄洲。祖孚,承襲世勛,任福建總管。父愿,宋初官福建都巡檢。默娘聰慧過人,8歲從塾師讀書,就能解書中大意。稍長,好誦經(jīng)禮佛。她精醫(yī)術,常為人治病,教人防疫避災,又熟習......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