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石鎮(zhèn)登瀛是莆田高蹺的發(fā)源地,登瀛高蹺可溯源至唐明皇的宮廷教坊歌舞,至今有千余年歷史。宋元時期的大量人口遷入以及文化藝術的交流和融合,促成了登瀛高蹺的成熟,興于明清,盛行于清末民初。登瀛高蹺經歷代傳承人沿革,轉化融合了莆仙戲曲舞蹈表演形式,以高超、驚險、幽默等獨辟途徑的舞蹈藝術而日臻完美,形成一套稀有的舞蹈表演形式。
登瀛高蹺舞蹈語匯豐富,所用的道具和表演形式獨特,是莆田地區(qū)“高蹺”舞技表演出現(xiàn)時間最早,歷史最為悠久的廣場民間舞蹈藝術。高蹺(俗稱柴戈)的道具是由兩支上方下圓的木棍,中間加一橫踏板而制成,其高度各不相同,一般從0.6M至2.8M不等。演員腳踏橫板,高蹺上部緊貼小腿外則,用紅色布帶把高蹺和小腿及腳板綁緊即可以表演。高蹺舞技表演難度根據每個人的年齡體質以及掌握技巧的熟練情況而定,從步法上有單足跳、大跨步跳、金雞獨立等,從身法上有前俯、后仰、左歪、右斜各45度以上的姿式,還有騎肩人,器械武打的單練、對打等許多高難度動作,還有模似動物、水族和莆仙戲傳統(tǒng)科介中的夸張造型。高蹺的表演內容多彩多姿,根據不同時期的需求和不同項目的要求定表演節(jié)目,節(jié)目表演內容多以小戲劇、小品體現(xiàn)。
高蹺表演形式主要分為前臺和后臺兩個部份。前臺為彩車鑼鼓隊,由鼓手1人、銅鈸6人、銅鑼2人,凸鑼2人共12人組成,鼓樂節(jié)奏以莆田最原始的“操鑼鼓”曲牌擊奏,節(jié)奏循環(huán)更替。演出人員根據節(jié)目內容的需要而定,一般為20-30人之間,身著演出服裝,按所定的節(jié)目程序隨打擊樂的節(jié)奏進行表演。早期高蹺表演多與寺宮社廟的廟會、祭祀有關,而近期多為喜慶節(jié)日、項目開工,文藝賽事等活動進行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