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東莞市中堂鎮(zhèn)歷來是龍舟制作之鄉(xiāng),當?shù)刂谱鼾堉鄣臍v史已有一百余年,制作的龍舟是龍頭高高蹺起”大頭龍“,氣宇軒昂,在2008年,龍舟制作技藝入選我國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名錄。
中堂鎮(zhèn)是典型的水鄉(xiāng),地處東江支流的水網(wǎng)地帶,河涌縱橫,水域?qū)拸V,當?shù)赜幸?guī)模的龍舟賽已有150余年歷史。每年農(nóng)歷五月,中堂鎮(zhèn)江面上就會舉行龍舟賽,呼聲震天、鼓聲動地,既有”趁景“(即自由競渡),也有錦標賽。龍舟賽成為當?shù)孛袼孜幕械闹匾M成部分。
中堂龍舟制作已有上百年歷史,中堂制作的龍舟主要是“大頭龍”,即龍舟的前端安裝龍頭,高高翹起,氣宇軒昂。龍舟的結構分為龍頭、龍尾、龍骨、龍腸、冚板諸部分;活動部分則有木橈、龍稍、龍船鼓、雙銅鑼、龍棍及龍旗等飾物。在20世紀60年代前,不少龍舟的尾部還要做一尊小神像,最尾端插一小龍旗(插旗現(xiàn)在還有)。標準龍舟氣勢不及傳統(tǒng)龍舟,但船身均漆上“龍鱗”(傳統(tǒng)龍舟沒有)亦是一大象征。
龍舟制作要求很高,要請專門的木工師傅,擇日開工,據(jù)傳過去在動工前還須齋戒沐浴、焚香、拜神。制作龍舟的木料要選用上等的,且多采用大木料來制作。制作講究的還用整木將龍尾雕刻出許多鱗甲。制成的龍舟再配以各色濃妝,使之更加栩栩如生。用傳統(tǒng)材料(樟、檜等)和傳統(tǒng)方法(接榫處全用木針而不用鋼釘)制作一艘龍舟,花費不少。龍舟的長度也有講究,廣東人造龍舟多取好意頭的尺寸,譬如船長33.88米,寓意“生生猛猛”。龍舟的船身(龍頭卸下)平時多是沉放在河塘的淤泥中,以防干裂,也符合“龍生大澤”的傳聞,每年只有到了端午時節(jié)才“請龍出水”。
制作龍舟船身的木材要選上等的杉木,因為杉木輕巧,船不笨重,船速就快一點。船頭、船尾用樟木,這有兩個原因,一是木質(zhì)比較堅硬,二是依照民間習俗,樟木被視作神木,通常用來制作祭祀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