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泥硯,與端硯、歙硯、洮硯齊名為中國“四大名硯”,主要產(chǎn)于山西省新絳縣,是四大名硯中唯一泥硯。2008年,澄泥硯制作技藝入選我國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
新絳縣位于山西省西南部,汾河經(jīng)此西流,帶來大量富含多種金屬礦物質的泥沙沉積成床,得天獨厚的澄泥資源,為澄泥硯的制作創(chuàng)造了條件,尤其為澄泥硯“窯變”為朱砂紅、鱔魚黃、蟹殼青、檀香紫等自然色彩創(chuàng)造了條件。
唐宋時期澄泥硯已經(jīng)形成了一套系統(tǒng)、完整的制作工序。按照史書記載,絳州澄泥硯的制作需經(jīng)過幾十道工序。宋代的《賈氏談錄》和《文房四譜》中對澄泥硯的制作方法均有記載。古法大致是:取河床下的泥,淘洗后,用絹袋盛之,口系繩再拋入河中,繼續(xù)受水沖洗,如此二三年之后,絹袋中的泥越來越細,以過濾的細泥為材料,然后“令其干,人黃丹團和搜如面,作二模如造茶者,以物擊之,令其堅。以竹刀刻作硯之狀,大小隨意。微陰干,然后以利刀刻削如法,曝過,間空垛于地,厚以稻糠并黃牛糞攪之,而燒一伏時”,再用黑蠟、米醋相摻蒸多次。如此繁復的工序,使硯臺堅如鐵石。
隨著時代的變遷,汾河的水流量和流速都起了很大的變化,現(xiàn)在澄泥硯的制作已不完全遵循古法了。主要工序為:將采掘來的河泥放置在一個絹制的籮中過濾,濾出極為細致的澄泥,經(jīng)過澄泥過濾、絹袋壓濾、陳泥、揉泥、制坯、陰房晾干、雕刻、砂磨、入窯燒制、出窯、成品水磨等工序,制成一方硯需一年半的時間。
澄泥硯以沉淀千年黃河漬泥為原料,經(jīng)特殊爐火燒煉而成,質堅耐磨,觀若碧玉,撫若童肌,儲墨不涸,積墨不腐,厲寒不冰,呵氣可研,不傷筆,不損毫,倍受歷代帝王、文人雅士所推崇,唐宋皆為貢品。武則天、蘇東坡、米芾、朱元璋均有所鐘,并著文記之;乾隆皇帝贊譽:撫如石,呵生津。其功效可與石硯媲美,此硯中一絕。
澄泥硯以“朱砂紅、鱔魚黃、蟹殼青、豆綠砂、檀香紫、為上乘顏色,尤以朱砂紅、鱔魚黃最為名貴。澄泥硯的硯體形有圓、橢圓、半圓、正方、長方、隨意形的。雕式有號、耳瓶、二龜坐浪、海獸哮月、八怪斗水、仿古石渠閣瓦等立體硯。平面雕刻有山水人物、草樹花卉、走獸飛禽;又有犀牛望月、臺山白塔、嫦娥奔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