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咸水歌流傳于沿海及水鄉(xiāng)的沙田、麻涌、虎門、長安、中堂、望牛墩等鎮(zhèn)。由于漁民的流動性,東莞咸水歌極富地方特色,并流行到香港、澳門以至越南等地,其歌詞多用東莞口頭語,曲調(diào)爽朗樸素,節(jié)奏自由,形象生動,情感真摯。十年浩劫,咸水歌遭受無情摧殘,瀕臨絕跡。
咸水歌是疍家的歌曲,又稱疍歌、蜓歌、蠻歌、咸水嘆、白話魚歌、后船歌等。疍民生活在海邊咸水之中,所唱之歌,被人們稱之為“咸水歌”。疍家是秦朝后不斷南移人民與南越本土居民交流而形成的漢族群體,主要分布在福建、廣東、廣西、海南四省區(qū)。東莞是嶺南疍民分布的主要縣市,明代蕉利村的疍民莫登庸,1527年在越南建立莫氏王朝,歷時七世,66年。疍家文化是以漢文化為主體,南越本土文化為基礎(chǔ),吸收海外文化,逐漸形成的多元化文化。咸水歌是疍家文化的代表與精華。主要流行于珠江三角洲河網(wǎng)交錯地帶以及沿海(咸水)地區(qū),是長年漂流水上的居民(其船如疍)的一種歌謠,在疍民生產(chǎn)、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咸水歌沒有固定的歌譜,基本上是一個調(diào)。咸水歌源自生活、貼近生活,可以即興創(chuàng)作,音調(diào)婉轉(zhuǎn)、通俗易懂,在沙田世代傳唱中,咸水歌反映了他們的勞動生活、思想感情、表現(xiàn)他們生活的態(tài)度、生活的情趣、生活的愿望以及審美觀念,從而形成了獨(dú)具風(fēng)格、活潑鮮亮的藝術(shù)特色。
明末清初屈大均所著《廣東新語》記載的三首采茶歌,即沙田至今傳唱的《十二月采茶歌》中的前三段。沙田的咸水歌經(jīng)過漫長的年代,到了民國年間,仍是疍民喜聞樂見的歌曲。新中國成立后得以廣泛流傳,文革期間遭遇-,到了改革開放的現(xiàn)代,受到現(xiàn)代文化的沖擊,面臨著瀕危的狀況,迅速搶救和保護(hù)咸水歌成了迫切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