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東民族民間藝術的百花園里,東莞市的客家麒麟舞堪稱一朵耀眼的奇葩。三百多年的歷史積淀,代代相傳的繼承與發(fā)展,特別是改革開放后的發(fā)掘與弘揚,使東莞麒麟舞之花越開越艷,聲名也越傳越遠。廣州、東莞、惠州、香港、臺灣、澳門、日本都留下過麒麟舞的倩影。東莞鎮(zhèn)的麒麟藝人所扎的麒麟頭遠銷馬來西亞、英國等國家。1999年2月,清溪獲得了廣東省民族民間藝術(麒麟舞)之鄉(xiāng)的殊榮。2001年10月,清溪麒麟舞參加由廣東省文聯(lián)、廣東省民間藝術協(xié)會主辦的首屆“黃閣懷”麒麟舞大賽喜奪金獎。清溪麒麟舞以其深厚的藝術底蘊和獨特的表演個性在群眾中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位于廣東省東莞市南部的清溪鎮(zhèn)和樟木頭鎮(zhèn),是一個客家人聚居的地方,客家人大多由中州一帶南遷而來,明萬歷447年(1619年),朝廷禮部尚書李伯襄巡視至清溪,見此地峰巒疊嶂,群山環(huán)抱,銀屏山嘴溪水南流,清澈如鏡,觸景生情,詩性大發(fā),賦詩一首,詩中有“矚目河湛清溪水,源頭出處隱山中”之句,清溪因此而得名。風景秀美的清溪山水孕育了豐富的客家文化,客家山歌和麒麟舞則是客家文化的的根。
麒麟舞作為清溪樟木頭鎮(zhèn)傳統(tǒng)民間藝術形式,相傳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舞麒麟是東莞客家人傳統(tǒng)的民間文化活動。麒麟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動物,據說,麒麟與鳳凰、龜、龍并稱“四靈”,并居四靈之首。它是古代傳說中的巨獸,外型奇特,生有龍頭、鹿角、馬蹄、牛尾、狼額,身上披五彩鱗甲,身長一丈二(約3米多),客家人視麒麟為吉祥物,在客家傳說中凡麒麟踩過的地方,就會給那里的人們帶來幸運,故有“麒麟吉祥”之說?图椅梓梓霌f是源于一個“麒麟吐玉書,黃河清三日”的美麗傳說。據傳,孔子出生那一天,麒麟口含一本玉書,送至孔子床前。孔子得此玉書,勤思苦讀,終成才高八頭,學富五車之圣人,并設帳授徒,教化子民,使中華民族文化得以延續(xù)。而一向重視教育,崇尚文化的客家先輩就把麒麟作為布播文明的圣物而加以崇拜。
在清溪和樟木頭鎮(zhèn),每逢喜慶節(jié)日,如過春節(jié),宴親等都有舞麒麟的活動。在過去客家人的舞麒麟活動。集中在春節(jié)前十天左右,舉行開光儀式。即新置的麒麟頭的眼睛要蒙住,然后擇良辰吉日啟封,并到社稷伯公前參拜采青。開光儀式一般在半夜舉行,去時要停鑼息鼓,采青后回來開始鳴鑼打鼓。開光的翌日,則設開光酒宴,邀請出嫁女、鄉(xiāng)中同姓和親屬參加。年初一,全部集中在圩鎮(zhèn)開鑼,由各隊表演舞麒麟套路和武術,武術按單拳、雙拳、單刀、長、短棍、藤牌的順序進表表演,最后是快耙。開鑼前,由一人持紅木盒帶領麒麟隊逐戶參拜,并派柬貼,集中活動后,再逐戶參拜,收取紅包利是。這種活動一般要持續(xù)到正月十五,甚至到正月盡。麒麟是客家群眾長期以來最喜聞樂見的民間藝術形式之一。
清溪樟木頭鎮(zhèn)麒麟舞方圓出名,還得益于麒麟世家的執(zhí)著延續(xù)和精湛藝術造詣。其中大利村黃素明一家6代制作的麒麟頭遠銷海內外,鐵松村黃鶴林一家4代承傳的麒麟武藝名傳四方。清溪麒麟藝人所扎的麒麟頭以竹藝精、畫藝精、形態(tài)逼真、色彩鮮艷贏得了良好的聲譽。
和中國大多數民族民間藝術一樣,清溪的客家山歌和麒麟武術也遭遇了近20年的沉默,經濟發(fā)展之后,清溪鎮(zhèn)黨委、政府把發(fā)掘和弘揚民族民間藝術擺上了議事日程。1993年,鎮(zhèn)領導在“三干”會上要求每個管理區(qū)都要組成一個以上的麒麟隊,文化站必須派專人到管理區(qū)輔導。1994年春節(jié),清溪舉行了有史以來第一屆麒麟武術匯演,表演優(yōu)勝隊首次獲得了鎮(zhèn)上頒發(fā)的錦旗和獎金,鐵松村鶴林麒麟隊一舉奪魁。
黨政的重視,給剛剛恢復元氣的麒麟藝術注入了新的活力。1995年,清溪麒麟作為東莞民間藝術的亮點,被邀請參加了廣東電視臺的賀新春節(jié)目,得以向全國人民亮相。1998年,清溪民間藝術協(xié)會麒麟武術隊成立,擁有隊員達200多名,之后,政府每年撥?钣糜邝梓胛璧母母锖桶l(fā)展。清溪鐵松村麒麟藝人黃鶴林組建的鶴林麒麟隊根據鎮(zhèn)委的要求,大膽對麒麟形象和表演方式進行了改革。黃鶴林及他的弟子們認真分析現(xiàn)階段代人對麒麟舞的欣賞品位,參照古祠堂里的麒麟畫像,頂住傳統(tǒng)的壓力,大膽將過去表演不夠方便的“長身麒麟”(4米)改為短身麒麟(2米);將過去的土布身子,改為金光閃閃的繃布身子,改革后鮮艷喜氣、豐滿靈活的麒麟不僅能在平地上翻滾,還能躍上梅花樁,登上2米高臺進行高難度的表演。麒麟舞有分有合,起伏翻騰,錯落有致。在武術套路上,交揉了洪拳和南拳的風格。有服飾上,麒麟舞者的服飾配合麒麟袍的顏色、圖案,達到人與麒麟二合為一的境界;在音樂伴奏方面,增強了陣容和樂器配置,在伴奏的旋律與鼓點風格方面,既保留傳統(tǒng)又有新的突破,讓觀眾為之耳目一新,大大增強了麒麟舞的藝術感染力,清溪麒麟歡樂起舞的熱烈場面充分展示了清溪人蓬勃向上,團結奮斗的精神風貌。廣東、深圳電視臺及廣東省幾大報紙紛紛予以了報道,省市文化部門也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1999年2月,清溪鎮(zhèn)被命名為廣東省民族民間藝術(麒麟舞)之鄉(xiāng)。清溪麒麟舞也被邀請到日本、港澳等國家和地區(qū)演出。2001年10月,廣東省首屆黃閣麒麟文化節(jié)在廣州番禺黃閣鎮(zhèn)舉行,來自廣東省內7個市的15支麒麟隊共400人參加了廣東省首屆“黃閣杯”麒麟舞大賽,清溪代表隊脫穎而出,喜奪獎。
清溪麒麟舞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一直以來,客家人把舞麒麟看作是增添喜氣的事,把會扎麒麟的、會舞麒麟的民間藝人尊為師傅。因此,不少人都樂意送孩子去業(yè)余學習麒麟舞。在清溪農村,80%以上的孩子都對舞麒麟有興趣。每逢節(jié)慶喜日,麒麟舞表演隊伍中都不乏童子軍,大的10多歲,小的才四五歲,翻滾騰躍,靈活自如,煞是可愛。有的還一直將這一愛好保持下來,直到中學、大學,甚至參加工作以后。每當有什么大型比賽或表演活動,接到通知,他們便會迅速地從四面八方趕回來投入表演。近年來,清溪鎮(zhèn)委、鎮(zhèn)政府更加重視這一民間藝術的發(fā)展。鎮(zhèn)文化站長期舉行少兒麒麟武術培訓班。今年暑期,就有近30名少兒參加培訓?上驳氖牵瑓⒓优嘤柕纳賰翰粌H有本地孩子,還有不少是外來員工的孩子。甚至還有女孩子參與。清溪麒麟舞越來越多地深入到清溪的文化生活這中。每年的春節(jié)、五一、國慶、元旦等重大節(jié)日,或較大型的活動常常有麒麟表演。一些工廠企業(yè)、經營場所剪彩儀式也常常少不了麒麟的捧場。清溪的麒麟舞給幾十萬外來工留下美好的印象。
黃閣麒麟舞龍年參加在杭州舉行的首屆全國廣場民間歌舞大賽奪得最高將“山花獎”,清溪麒麟舞在廣東首屆大賽上的喜奪金獎,這使清溪麒麟藝人受到了更大的鼓舞和鞭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