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宋元時期,廣東種植香樹的地域甚多,香料產(chǎn)地也甚多,但自有莞香名世以后,其它地方的香料從此一并沒落。傳統(tǒng)的莞香制作是將莞香樹種至四五年后,把樹身斬掉,只留尺許用泥土掩蓋,讓其抽旁枝兩三年即可開土鑿香頭,每年十月鑿幾片。莞香第一次開鑿取香俗稱開香門。一般莞香的采集,是將含香油的木塊大范圍地鑿下,再用人工精心地將無香油積聚的木質(zhì)鏟去,留下的油質(zhì)部分就是莞香。采鑿的莞香依質(zhì)地分為“白木香”、“鐮頭香”、“……[詳細] |
![]() | 茶園游會即東岳廟會,為東莞茶山等地民間奉祀東岳大帝的傳統(tǒng)民俗活動。相傳,茶山的東岳廟始建于明初,為東莞伯何真所誤建,至明代晚期,茶園游會已經(jīng)成為地方風俗。清代《茶山鄉(xiāng)志》曾記載游會盛況,“萬歷中,三月東岳降神,城內(nèi)外十三坊傾動,香花無不候駕”。茶園游會會期為每年農(nóng)歷三月廿五至廿七日,是在東岳大帝神誕前舉行,當?shù)匾卜Q“走菩薩”“燒豬會”等。舊時茶園游會由當?shù)馗髯谧謇锓唤M織,五坊輪值,每坊值一年,周而……[詳細] |
![]() | 七月初七“拜七姐”是嶺南傳統(tǒng)風俗,自古以來,東莞市望牛墩鎮(zhèn)的民間女子每到七夕就有制貢案,擺巧物,拜“七姐”的傳統(tǒng)習俗。望牛墩鎮(zhèn)的乞巧習俗活動歷史悠久,其獨特之處,一是“論七夕為六夕”,即在農(nóng)歷七月初六交子時辰于貢案前舉行拜祭七姐儀式,雖也源自古代中原,卻區(qū)別于許多地區(qū);二是以制作“七夕貢案”為習俗活動的主要載體,其主要特征是民間女子以鄉(xiāng)土材料、農(nóng)作物等為原材料手工制作各類巧物,在八仙臺上鋪上一張大……[詳細] |
![]() | 東莞市清溪鎮(zhèn)的客家人自古有舞麒麟的傳統(tǒng)習俗,清代大利村的黃嬌在清溪開了一家麒麟店,專門制作和銷售麒麟,自此以家傳方式代代相傳,且逐漸揚名,所制麒麟廣受港、澳、臺及世界許多國家的客籍華僑華人喜愛。因店號“高華麒麟”,后來就成了黃氏家族所制麒麟的專稱,至今已傳至第5代。清溪高華麒麟制作重在麒麟頭的彩扎,其以生竹片、黃藤、優(yōu)質(zhì)沙紙等為材料,經(jīng)破竹、扎架、安裝、上色、涂油等多道工序制作而成。麒麟頭高、寬均……[詳細] |
![]() | 茶山公仔又叫茶園公仔,屬泥塑工藝品,以民間故事、神話傳說為主要題材,戲曲面譜為制作藍本,其制作主要分布在東莞市茶山鎮(zhèn)區(qū)。茶山公仔早在明朝初期已有制作,明末清初至民國初期廣為盛行,深受東莞乃至珠三角地區(qū)的民眾所喜愛。茶山公仔的產(chǎn)生和風行,和當?shù)氐拿袼罪L情有關。東莞及附近地區(qū)有為初生孩子“開燈”的習俗,這一習俗甚至在珠江三角洲都廣為流傳:凡是生了男孩的家庭,不論貧富,必須于次年正月十五前為孩子“開燈”……[詳細] |
![]() | 莫家拳被譽為“廣東五大名拳”之一,原稱“六度陰陽掌”,它發(fā)于防身、立于健身、搏于賽場、習于日常、載于武藝、歸于武德。莫家拳具有鮮明的嶺南特色和樸實大方的南拳風格,以腿法見稱,其所謂“一腿勝三拳,手長尺七、腳長三尺,放長攻出,凌空飛踢,拳重百兩,腳重千斤力,”腳法有:撐雞腳、虎尾腳、穿心腳、釘腳、過門連環(huán)腳。拳法特點是斜身肩半吊馬,步法靈活,手法緊密,攻防結合,拳勢勇猛,剛勁有力,軟硬兼施,長短配合……[詳細] |
![]() | 東莞木偶戲演粵劇。清光緒年間,大朗木偶劇團遠近聞名。二三十年代,新世界木偶班長期在廣州先施公司演出。新世界、竟新華、眾一樂、國民樂、醒醒樂、天天樂、天民樂、繼樂軒、淦華光等團活躍各地?谷諔(zhàn)爭爆發(fā)后衰落。1976年,莞城鎮(zhèn)林場曾成立業(yè)余木偶劇團,翌年解散![詳細] |
![]() | 東莞人多是宋代從北方南遷而來。清代記載,常平鎮(zhèn)橫江廈村和厚街鎮(zhèn)橋頭村已有舞旱龍。當?shù)厥巧絽^(qū),不忘祖宗五月龍舟節(jié),但沒有江河競渡,只好“扒旱龍”,一直延續(xù)至今。常平鎮(zhèn)橫江廈村的旱木龍,由兩人抬著,全村男女敲鑼打鼓,繞全村一周,第二天反繞著走,祈求風調(diào)雨順,人畜平安。……[詳細] |
![]() | 東莞舞龍用竹篾或鐵絲制扎成形,再縫上薄紗或白布,用顏料勾畫,有金龍、銀龍,長十多米,更有的達二三十丈,動輒上百人參加。還有鳳崗的火龍、常平的旱木龍,和流傳于埔田片、丘陵片的稻草龍等,都是不可多得的民間瑰寶。大朗鎮(zhèn)的女子舞龍隊最為出名,多次在省級比賽中獲獎。 龍舞,也稱“舞龍”。龍舞源于求雨,后來成了祈求吉慶的舞蹈。有盤、滾、游、翻、跳、起、伏、搶等套路。八月十六日,即中秋節(jié)后一天,天高氣爽,廣東開……[詳細] |
![]() | 東莞獅舞屬于中國南獅,始源于明朝,世代相傳。每逢喜紅慶典、過年過節(jié),舞獅祈求平安吉祥,是人們喜聞樂見的一種表演形式。獅舞在石排得到很好的傳承和發(fā)展,特別是在中坑村得到了不斷的創(chuàng)新,該村于1995年5月成立了明德醒獅隊,吸取南北獅的優(yōu)點,融南獅的高難度動作技巧和神態(tài)矯健勇猛,融北獅的威武雄壯和憨態(tài)可掬,精心編創(chuàng)了精彩的梅花樁表演、多套群體和單獨獅舞表演節(jié)目,拿手的特色節(jié)目有“金獅飛高樁”、“蝎子守靈……[詳細] |
![]() | 草龍舞在東莞市分布較廣,企石、橫瀝、鳳崗等鎮(zhèn)都流行,歷史悠久,并保存至今。東莞草龍舞以企石鎮(zhèn)上洞村草龍舞為代表。上洞草龍舞活動時間在春節(jié)(從農(nóng)歷一月初一開始至十五)和中秋節(jié)(從農(nóng)歷八月初一開始至十五)。龍是中國最大的神物、最具代表性的吉祥物。龍舞風俗與龍舟競渡一樣,流行全國,是龍的傳人特有的集體性的民間娛樂、舞蹈。舊俗龍舞是祈求風調(diào)雨順、人丁興旺。每逢盛世,人們都喜歡舞龍。草龍用稻草、竹、木片、劍……[詳細] |
![]() | 東莞山區(qū)流行客家山歌,解放后,從山間地頭登上了文化藝術舞臺。1956年首屆山歌手在中山紀念堂登臺演出,《谷穗笑他矮姑娘》、《千年松柏萬年青》等客家山歌還被收初中課本。清溪鎮(zhèn)2004年成功舉辦“贛、粵、閩、桂”四省客家山歌邀請賽,使古老的客家山歌煥發(fā)出新的魅力。……[詳細] |
![]() | 東莞咸水歌流傳于沿海及水鄉(xiāng)的沙田、麻涌、虎門、長安、中堂、望牛墩等鎮(zhèn)。由于漁民的流動性,東莞咸水歌極富地方特色,并流行到香港、澳門以至越南等地,其歌詞多用東莞口頭語,曲調(diào)爽朗樸素,節(jié)奏自由,形象生動,情感真摯。十年浩劫,咸水歌遭受無情摧殘,瀕臨絕跡。咸水歌是疍家的歌曲,又稱疍歌、蜓歌、蠻歌、咸水嘆、白話魚歌、后船歌等。疍民生活在海邊咸水之中,所唱之歌,被人們稱之為“咸水歌”。疍家是秦朝后不斷南移人……[詳細] |
![]() | 莞香,別名:牙香樹、女兒香,為瑞香科沉香屬喬木,屬國家二級保護植物,常綠喬木,是在中國樹木中唯一以東莞地方命名的樹木。歷史悠久,宋朝已普遍種植,歷來是東莞的地方特產(chǎn),大嶺山、寮步等鎮(zhèn)是主要產(chǎn)地,特別是大嶺山鎮(zhèn)明代以前已廣泛種植,以雞翅嶺、龍崗,馬蹄崗、金桔、大沙、梅林、百花洞一帶較為知名。大沙、大朗、寮步、茶山等圩市為主要集散地,以寮步的香市最著名。莞香樹是一種著名的經(jīng)濟植物,其含有香脂的木部就是……[詳細] |
![]() | “拜七夕”,是嶺南著名傳統(tǒng)風俗。東莞七夕,盛行擺貢。貢品以七杯茶、七碗飯、七碗糖水、七套服飾(紙制)、七柱香、七盞燈拜祭。也有制七仙女、牛郎織女、鵲橋,擺上小巧家具等。建國前后以莞城、水鄉(xiāng)各鎮(zhèn)為盛。改革開放后,道滘鎮(zhèn)恢復較早。2004年望牛墩全鎮(zhèn)各村都擺貢案,盛況空前![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