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使用蔑編用具的歷史可追溯到先秦時期。陽新地處長江中游南岸,氣候溫濕,盛產(chǎn)毛竹、水竹等。唐宋時期,陽新人便大量使用竹床、竹席、竹椅、蒸籠、簸箕、竹籃等生活勞動用具。
蔑編工藝源自民間蔑編技術(shù),制作流程講究又復(fù)雜,編織的技術(shù)要求較高,整個流程包括選材、破竹、分蔑、鍘蔑、煮蔑(浸泡)、編織等多項工藝。蔑具畫面以竹蔑的原色黃色為底色,或配以通過染成紅色、綠色竹蔑條編織圖案、文字,以表現(xiàn)吉祥喜慶。篾匠藝人都必須掌握砍、鋸、切、剖、拉、撬、編、織、磨等篾匠的基本功,在編織中,以經(jīng)緯編織法為主,并交叉利用疏、編、穿、鎖、扎、套等多種編織技法,從而編織出質(zhì)樸美觀,各式各樣的花紋圖案來。
蔑編工藝作品以生產(chǎn)生活用具為載體,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和經(jīng)濟價值,同時又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一直以來,受到人民群眾的普遍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