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琴戲,俗稱“拉魂腔”,又有拉呼腔、拉后腔等,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間的郯城,1953年正式定名為柳琴戲。主要流布于魯蘇豫皖接壤地區(qū)。
柳琴戲是以郯城民歌《姐兒妞》為基礎逐漸發(fā)展起來的。據(jù)老藝人傳說,臨沂地區(qū)最早演唱拉魂腔的是郯城縣一位姓金的老藝人,他活動在郯南一帶,頗有名聲。金氏之后,又分邱、黃兩門派,世代相傳。柳琴戲在長期流傳與發(fā)展中,不斷地吸收姊妹藝術的營養(yǎng),經過了幾代藝人的努力,在劇目、唱腔音樂、舞臺表演等方面,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柳琴戲的音樂唱腔非常別致,地方特色尤為鮮明,并以工以豐富多彩的雀腔,別致的拖腔區(qū)別于其他劇種。男唱腔粗獷、爽朗、嘹亮,女唱腔婉轉悠揚、豐富多彩、余味無窮。演唱者可以隨心所欲的發(fā)揮、創(chuàng)造,自由地變化。"怡心調"是本劇種的最大特點。此外,在唱腔的落音處,女腔常用小噪子翻高八度,男腔加入襯詞拖后腔,也是其獨特風格。節(jié)奏大多是有板無眼的1/4擊拍,除了大部份是后半拍起唱外,還有連續(xù)切分的變節(jié)奏,給人以歡快、活潑、跳躍之感。由于唱腔旋律與地方語言有著密切的關系,唱腔中的音程大跳經常出現(xiàn),再加上頻繁的轉調,使人聽起來既新奇多彩、又自然和諧。
柳琴戲的唱腔以徵調式與宮調式為主,徵調式溫和纏綿,宮調式明快剛勁。柳琴戲唱腔曲調有:哈弦、起板、導板、連板起、拉腔、射腔、起腔、含腔、平腔、停腔、柔腔、葉里藏花、雷對調、一喲調、老公調、回龍調、垛板、調板、閘板、冒調花腔、四六長腔、男女拉拉腔等。此外還有從民間小調變化而來的過河調、趕腳調、送郎調、補缸調、疊斷橋、打牙牌、千金小組進花園調、小放牛、八段錦、調兵調、葉落金錢等。其板式大致可分為慢板、二行板、數(shù)板、緊板和五字緊板等。柳琴戲板式大致可分為:慢板(又叫幽板、澄清板)、二行板(又叫流水板其中還有快慢之分)、數(shù)板、緊板和五字緊板等。
柳琴戲的角色行當有自己特殊的名稱,分小頭(閨門旦)、二頭(青衣)、二腳梁子(青衣兼花旦)、老頭(老旦)、老拐(彩旦)、大生(老生)、勾腳(丑)、毛腿子(花臉)、奸白臉(白面)等。各種角色表演粗狂樸實、節(jié)奏明快,鄉(xiāng)土氣息濃厚、其身段、步法多具民間歌舞的特點。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郯城縣的柳琴戲尤為昌盛,培養(yǎng)和造就了一大批柳琴戲演員。1954年,臨沂柳琴劇團建團時,主要演員半數(shù)以上是郯城縣輸送的。如馮士選、曹玉龍、駱成訓、李春生、張金蘭、徐桂霞、徐慶玉等,都是郯城人。除此,江蘇省邳縣柳琴劇團、新沂縣柳琴劇團,以及山東滕縣柳琴劇團,均有郯城縣輸送的主要演員充當臺柱子。
柳琴戲的主要劇目有《喝面葉》、《張郎與丁香》、《秦香蓮》、《打金枝》、《小姑賢》、《柜中緣》、《墻頭記》、《呂布與貂嬋》等,F(xiàn)代戲有《兒女傳奇》、《苦柳》、《相親》、《李志鐵》、《家庭公案》、《苦果》等。1991年,柳琴戲《落風灣》獲第五屆“沂蒙之夏”藝術節(jié)演出一等獎和優(yōu)秀伴奏獎。1995年,《苦果》被臨沂市評為精神文明建設“精品工程獎”。1996年,《李志鐵》參加首屆農民文化藝術節(jié)榮獲銀獎。1998年,宣傳改革開放的柳琴戲《紅絲帶》獲得臨沂市“精品工程”獎。
2008年,柳琴戲被列入國家級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拓展項目。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