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結傳統(tǒng)編織技藝是以彩色絲、線、繩為原料,運用穿、纏、繞、抽、系等技法,編織成各種圖案、圖形的傳統(tǒng)手工技藝。主要分布于山東省的郯城縣的紅花鎮(zhèn)。
中國結編織技藝是漢族特有的一種手工編織技藝,始終與古老的華夏文明相依存!兑住は缔o》中載:“上古結繩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書目契”,結繩記事是繩結最初的社會功能。周以后,中國結作為玉器上的裝飾物品被廣泛地運用,秦漢時期又被運用到印鈕和鏡鈕上。晉朝畫家顧愷之所繪的《女史箴圖》中,仕女的腰帶上有單翼的蝴蝶結作為裝飾物,唐宋時期,中國結被大量運用于服飾和器物裝飾中,呈明顯的興起之勢。清代,結藝發(fā)展至非常高妙的水準,式樣繁多,運用更廣,成為民間最為流行的裝飾品。時至今日,中國結因其喜慶的色彩、吉祥的寓意已成為人民最受歡迎的工藝品,其編織技法繁多、產品豐富,已發(fā)展成為獨立門類的工藝品,廣泛用于各種空間的裝飾點綴。
中國結編織技藝技法獨特,作品造型對稱,色彩絢麗多姿,寓意深刻,內涵豐富,現(xiàn)已成為中華文明的一個代表性文化符號。它以獨特的東方神韻、豐富多彩的變化,貫穿中國歷史,體現(xiàn)了中國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中國結編織技藝工藝簡單,材料隨手可得,便于傳承,在郯城縣及周邊地區(qū)廣泛流傳,傳承人群主要是心靈手巧的女性,是農耕社會家庭主婦持家必學的手工活,她們通過一根絲線的穿插、纏繞,制作出復雜多變的結樣,結式主要有盤長結、團錦結、十字結、萬字結、藻井結等三十多種,編織技藝分為備料、掛線、編織、下模、調整、定形、組裝七個步驟,編結手法主要有掛、穿、纏、繞、挑、系、勾等。
隨著中國結裝飾功能不斷擴展,其產品愈加豐富,編織技藝也成為家庭婦女們增收的手藝,推動著中國結編織技藝的傳承和發(fā)展。近年來,中國結編織技藝被多地列為扶貧項目,曾參加“大吉大利迎新年—齊魯文化臺灣行”、“青島郯城周”、“濟南郯城周”、“青島沂蒙周”、第八屆山東國際文化產業(yè)博覽交易會等活動。2011年,“天宮一號”攜帶中國結升空,這既是“天宮一號”實驗艙內的一種中國風格裝飾,也是表達“天宮一號”飛行任務研制團隊的良好祝愿。
2021年,中國結傳統(tǒng)編織技藝被列入山東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