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線木偶戲,淮安市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曲藝類項目。
歷史沿革
提線木偶戲,古稱“懸絲傀儡”,又名“絲戲”,是木偶戲的一種,用線縛住木偶的手、臂、肩、脊骨、頭、腿、腳等部位,表演時,藝人用線牽引木偶不同部位表演不同的動作。技藝精湛的,甚至可以表現(xiàn)眼動、額動、嘴動、舌動等精細的面部動作。
我國木偶戲有著悠久歷史!稑犯s錄》記載這樣一個故事:漢高祖劉邦被冒頓的軍隊困在平城,謀士陳平得知冒頓的妻子好嫉妒,就用木偶做成美女,晚上在城上操縱木偶美女跳舞,冒頓妻子見了怕冒頓攻進城去會納城內(nèi)美女為歌姬,自己會失寵,就力勸冒頓退兵而去。照此看來,木偶戲最遲在漢代已具雛形。唐宋時期已成為成熟的劇種。唐明皇李隆基有詩云“刻木牽絲一老翁,雞皮鶴發(fā)與真同,須臾舞罷寂無事,疑似人生一夢中”,說的就是提線木偶。到了宋代,木偶戲已成為當時喜劇領域里最古老而又富有特色的一個劇種。南宋時,更是發(fā)展到五種之多,在宮廷、民間都很盛行。
江蘇的提線木偶戲,最早的有焦益儒、顧學文、周學東、杜三、朱友剛(屬蘇州,曾和四大徽班進京的程長庚(落魄蘇州)合伙演過西天木偶。江蘇木偶戲絕大多數(shù)都以京劇為主,也系受此影響。)稍后便是蘇北老姚麻子的“德勝班”。焦益儒的堂侄焦寶寬,傳于兒子焦鴻貴,成立“鴻福堂”。焦寶德傳于南京焦鴻舉和焦鴻昆,組建“新亞班”。蘇州吳縣的“鴻福班”專演昆曲。其后還有徐貴師(稱翁鼻子)、徐續(xù)師(小名根寶,其妻送英,曾為“德勝班”學徒)、徐世發(fā)(太冊,曾為“德勝班”學徒)、蔣春樹(為興化“雙勝班”成員,其妻為“德勝班”學徒)、魏欽賢(射陽)、顏寶余(如東)、高根寶(興化)、徐洪亮(興化)及劉三、劉四、劉五三家。江蘇提線木偶專業(yè)團體最多時為十七家。
淮安市清河區(qū)的提線木偶戲是由原清江市木偶京劇團傳承下來的。清江市木偶京劇團的前身是“德勝班”,已有150余年歷史。解放前,多為一個家庭(再請幾位客士,有樂隊上的及搭露天木頭雕刻的臺外搭帳篷)一條船(生活都在船上),裝上木偶戲箱,就可流動到各地演出了。解放后,則為各地都有的交流會。演出節(jié)目為京劇(用木偶表現(xiàn)京。,所到各地,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和歡迎。從蘇北到山東,乃至上海、天津、安徽、河南、河北、東北三省、內(nèi)蒙古、天津市、上海市、邊陲至滿洲里和鴨綠江的丹東,演遍了大半個中國。
1965年6月,清江市木偶京劇團撤銷,提線木偶戲隨之淡出人們的視線。
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提線木偶被再次挖掘出來。當年的清江市木偶京劇團的資深演員,如今已滿頭白發(fā)的焦良濟、劉德英夫婦和劉德仁、劉德義老哥倆,趕排了傳統(tǒng)神話劇《西游記》中的一折《豬八戒探路》,使淮安觀眾一飽眼福。
基本內(nèi)容
清河區(qū)焦良濟等人表演的提線木偶戲,在前人表演的基礎上進行了創(chuàng)新發(fā)展,綁縛木偶的線由7根增至41根,將原來僅綁縛木偶的手、臂、肩、脊骨、頭、腿、腳等部位,擴展到眼睛、耳朵、額頭、口和舌頭等細節(jié)部位,使得表演難度大大增加。木偶的手由呆手改為活手,除可表演常規(guī)的抓、握等動作外,還可以表演拔劍入鞘、提壺斟酒、散扇收扇、挑擔、稱秤等高難度動作。而臉部進行了眼動、額動、嘴動、舌動等細節(jié)性的改進和創(chuàng)新,可以表演喜、怒、哀、樂等豐富的表情。除此以外,焦良濟等人甚至還創(chuàng)造出了一些特技表演,如孫悟空舞金箍棒等動作。
焦良濟使用的木偶形象結構完整,制作精美,尤其是木偶頭的雕刻、粉彩工藝,獨具匠心,巧奪天工。木偶頭部輪廓清晰,線條洗練,繼承了唐宋雕刻、繪畫風格,側重于夸張與變形,尤為強調性格化和表現(xiàn)力。
焦良濟等人表演的代表作品有《豬八戒探路》、《八戒偷瓜》、《蕭何月下追韓信》、《秦香蓮》和《白蛇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