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繡活(郭秀英民間繡活、蘇明英民間繡活),淮安市第二批市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tǒng)美術(shù)類項目。
歷史淵源
“民間繡活”是我國傳統(tǒng)民間手工藝,淮安市清浦區(qū)郭秀英和洪澤縣蘇明英的繡活作品主要是虎頭鞋。
漢代時,我國已經(jīng)有除夕畫虎于門的風俗,開了中國民間年畫的先河。后來,畫虎辟邪鎮(zhèn)宅的民俗在民間成為傳統(tǒng)一直延續(xù)至今。虎的形象在經(jīng)歷了漫長時光,經(jīng)過豐富的文化填充之后,由繁化簡地符號化了:驅(qū)邪與祈福,這就是虎形象的民俗含蘊。
因為虎被賦予了驅(qū)邪鎮(zhèn)宅避災的寓意,所以古人常以虎的獸面形裝飾在器物上,民間把虎看做是兒童的保護神,讓孩子穿虎頭鞋,戴虎頭帽,睡虎頭枕,虎的形象被塑造得既威武又笨拙可愛,寓意孩子能長得虎頭虎腦、健壯活潑。
內(nèi)容及特點
淮安市清浦區(qū)郭秀英和洪澤縣蘇明英虎頭鞋作品,以棉毛纖維布料為主。工序繁多,歷經(jīng)糊刮子(淮安方言,意即打袼褙)、剪樣、包邊、鋪底、納鞋底、做鞋幫、繡虎臉、沿鞋口,直到把鞋幫和鞋底縫到一起,一雙虎頭鞋算是基本竣工了,但還要經(jīng)過一番裝飾,等扎上虎須,縫上帶子之后,才算大功告成,選擇或設(shè)計的圖案一般以寓意吉祥、平安為主。
工序基本如下:
糊刮子(打袼褙):袼褙即是用廢舊的布料經(jīng)漿糊多層次的粘貼在一起,做成的厚布片,基本上用作鞋底,是做虎頭鞋必備的原材料,鞋底和鞋幫都是用它做成的。首先需要一塊平整、無裂縫的木板,然后在木板刷上一層面粉熬制的漿糊,貼上一層廢舊布料,如是碎布料還要注意邊緣的對接,并要貼得服貼平整,防止做出來的鞋底或鞋幫會凹凸不平。然后再刷一層漿糊,貼一層布料,一般要貼3~5層。貼好后將其放在通風處晾干,揭下來就成了袼褙。
剪樣:首先用鞋底樣做模,剪下做鞋底要用的袼褙,一般一只鞋底用3~4層,做一雙虎頭鞋就要連續(xù)剪6~8片袼褙。然后分別把兩只鞋底的袼褙疊在一起,用粗麻繩簡單的縫一下,這就是鞋底的雛形了。
包邊:包邊所用的布條寬度大約有兩公分,顏色較淡,多為淺色布料。剪布條時要格外注意,不能順著布料的紋理剪,而是要與布紋成一定角度,斜著剪,否則布條較窄,容易脫線。包邊時要順著鞋底的走向,均勻而平滑的將布條包在鞋底四周,兩側(cè)布條所留寬窄一致,才算功夫到家。
鋪底:同包邊一樣都是為了鞋底美觀,在做底的一面先鋪上兩層碎布,再鋪一層純色軟布,這樣納出的鞋底飽滿有力、美觀大方。鋪的最后一層軟布,應略大于鞋底,縫制時要將布邊向里折進去,使它又略小于鞋底,然后再用細小而勻?qū)嵉尼樐_將其縫住。
納鞋底:鋪底完成后,就可以開始納鞋底了。選線要選擇與鞋底顏色反差明顯,但還要搭配協(xié)調(diào)的彩線,彩線一般是由多股細線擰在一起的粗線。由于鞋底比較厚,納鞋底時還時常會用到針錐,針錐扎孔、大針引線,拉線、緊線一氣呵成。線花還可以納出各種形狀、有斜排列、十字花、菱形,以及能夠想象出的各種圖案。
做鞋幫:鞋幫同樣是用袼褙做成。用鞋幫樣兒做模在袼褙上剪出鞋幫的大概形狀,一般來說,一只鞋幫是由大小、形狀完全相同的兩塊袼褙縫制而成。鞋幫剪下后簡單地與樣子縫到一起,再進行仔細的裁剪,去掉多余部分。注意鞋幫的后部和前部要多留一些,大約寬于樣子0.5厘米,以便最后縫合,F(xiàn)在正在剪的這個豁口就是前邊虎臉部分與后邊鞋幫的分界線,縫制起來以后,這兩小塊就組成了虎臉。然后再比著樣子剪下做鞋幫的面兒和里子。鞋幫面兒多為綢緞,或紅或綠,顏色鮮艷;鞋幫里子則選擇棉布,柔軟舒適,顏色淡雅。將剪好的面兒和里子用漿糊粘到袼褙上,位置要對準,粘得要平整,鞋幫面可以只裁剪后半部分,前半部分可以不貼,因為這部分將來要上虎臉。貼好晾干后將整個鞋幫裁剪整齊。
繡虎臉:虎臉有祖輩傳下來的鞋臉樣式,心靈手巧的民間藝人早已熟記于心,信手剪來就是一個生動的造型,亦可以根據(jù)需要設(shè)計鞋臉樣。將剪好的樣子放在用來銹制虎臉的布料上,用筆描出形狀,然后開始繡。繡虎臉一般先從虎鼻子開始繡起,而后是眉毛、眼睛、嘴巴、牙齒和額頭上的“王”字。最后用金色的絲線勾一下邊,整個虎臉就更漂亮了。虎臉是整個虎頭鞋最能出彩的地方,幾縷彩色的絲線轉(zhuǎn)眼間就變成了一張生氣勃勃的虎臉,雪白的壽桃鼻,黑洞洞的老虎眼,粉嘟嘟的蓮花臉,真讓人愛不釋手。隨著歲月的變遷和流傳地域的變化,臉部造型變得豐富多彩,有母子虎、麒麟虎、王字虎、雀虎雙喜等等,還在虎臉上加了許多其他的小動物,如蝴蝶、蜻蜓、喜鵲等等,花樣繁多,全在個人眼光和喜好。剪下繡好的虎臉,剪成與鞋幫前半部分相同的形狀,爾后結(jié)合包邊把虎臉上到鞋幫上。包虎臉所用的布條與包鞋底的要求基本相同,可再窄一些。將虎臉放于鞋幫前部即上虎臉處,而后把包邊布條放于虎臉的上方,對齊邊沿,將三者縫在一起?p制時沿著虎臉的走向,順序?qū)⑵淇p起,包括兩只虎耳朵。然后將布條翻下去,再縫一次,這次針不要扎在布條上,而是細小的扎在繡虎臉的布料上,這樣從正面看上去是看不到針腳的,這虎頭鞋也才算做得精致、地道。
掩鞋口:掩鞋口其實就是把鞋幫上留作鞋口的地方,也用同樣的方法進行包邊處理,使鞋看起來整潔、美觀、大方。這樣整個鞋幫部分就算是準備好了。
上鞋幫:待鞋底和鞋幫全都準備齊全之后,就要把它們縫到一起了,也就是上鞋幫。先把鞋幫前端虎臉處對折,縫合。再把留作虎臉的部分緊貼著縫到鞋幫的前端。上鞋幫時,先從前端虎臉處開始,針腳要扎得勻,線繩要拽得緊。還可以將鞋幫的底邊向里折一小溜,以方便扎孔。上鞋幫同納鞋底一樣需要針錐、麻繩和大針相互配合,針錐扎孔、大針引線,然后拉線、緊繩一氣呵成。在兩側(cè)都上到中間時,將鞋幫后部比量合適后縫起來,再繼續(xù)上完鞋幫。
扎虎須:虎須是用彩色毛線做成的。首先選擇與虎頭鞋顏色協(xié)調(diào)的毛線,取大約有六七根的一小綹,在手指上繞幾圈,剪斷后扎在虎嘴的兩側(cè),并修整成絨球狀,虎頭鞋頓時就增添了些許靈動氣息。待孩子穿上虎頭鞋,走起路來,這兩個絨球做的虎須上下顫動,十分惹人喜愛。至此,虎頭鞋的制作就完成了。
虎頭鞋除了單純的虎臉造型外,亦有加繡其他紋飾的,如金魚、荷花、兔子拜月、壽字、蝴蝶、蜜蜂、百合、如意等,另外還有虎頭枕、虎頭帽等。
虎頭鞋的制作還有不少講究,如在嬰兒穿的繡花虎頭鞋底部繡上一厘米左右長的須根狀五彩絲線三株,表示小孩兒扎根長壽,落地平穩(wěn)有根,不會跌倒,“三株”代表“福、祿、壽”。絕對不能做四根須根,因為民間有“人三鬼四”的說法。有的在鞋底部繡上一根蔥的紋飾,表示小孩穿了聰明、平安;又因“蔥”和“沖”諧音,一根蔥的紋飾又表示災禍一沖全無。蝴蝶虎頭鞋表示美麗漂亮,蜜蜂虎頭鞋表示勤勞、甜蜜。不論何種紋飾,都代表了人們對未來寄予的美好希望。
“民間繡活”集民間美術(shù)、民俗知識和傳統(tǒng)手工技藝于一身,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實用價值及收藏價值。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