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身八卦連環(huán)長劍,淮安市第二批市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tǒng)體育、游藝與雜技類項目。
歷史沿革
游身八卦劍(又稱游身八卦連環(huán)劍),為清代八卦掌創(chuàng)始人董海川(1797年~1882年)根據(jù)八卦掌的步法、身法、掌法為基礎,所創(chuàng)的劍法。后由其大弟子程廷華先生(1848年~1900年)傳于孫祿堂(1860~1933年),孫祿堂傳于其女孫劍云(1914年~2003年),再傳于黃萬祥(1938年3月-2000年1月),黃萬祥將游身八卦連環(huán)劍傳入淮安地區(qū),現(xiàn)主要流布于清江浦區(qū)一帶。
基本內(nèi)容與價值
游身八卦連環(huán)劍是以傳統(tǒng)八卦掌的步法、身法、掌法為基礎,以擺扣步繞弧行圈行進,以腰為軸,以腰催肩,以肩帶腕,以腕催劍,身劍協(xié)調(diào),走穿九宮八方,意牽神連,身劍合一的劍法。此劍術共分八趟,每趟八勢,共八八六十四動作,主要動作為挑、托、抹、掛、扁、搜、閉、掃、順、截等。
挑者,前去挑敵人之手腕或胳膊皆可謂之挑。
托者,如白猿托桃式,往前去托敵人之手腕或胳膊俱是謂之托。挑時多在敵人劍里,托時多在敵人劍外。
抹者,將敵人之手腕或胳膊,用劍挑住或托住后,劍隨身形向左或向右,謂之抹。
掛者,敵人之劍已及己腕或砍己身右邊時,用劍迎在敵劍上邊,曲回胳膊,縮回身體,與劍一氣往回帶敵之劍,隨帶隨出,看勢擊敵,是之謂掛。
扁(音pian)者,敵人用手托住左臂,或劍將及左臂時,即將左胳膊往右胳膊下伸去,用劍往左肩前砍去,是謂之扁。
搜者,敵人之劍砍我上或我下,我之劍意在敵先,望敵手腕或左或右似削物然,速去速回,倏忽若電,是之謂搜。
閉者,敵人之劍將出而未出之時,即速用劍堵敵手,不令出劍,此之謂閉。
掃者,上下掃也,敵腕被我用劍挑住,彼欲變法,我速用劍纏繞彼腕,令彼欲變不得,是謂之上掃;敵劍砍我里腕或外腕時即速縮身下式,或左或右用劍往著敵之腿,如掃地一般砍去,謂之下掃。
順者,敵劍往我擊來,我順彼勢隨之引出,或敵劍將要抽回,我順彼勢隨之送入,皆謂之順。用此字不可強硬,進退均以意為之。
截者,敵劍擊來,我速用劍擋敵腕或劍,令彼不能得勢,無分上、中、下三路,均謂之截。
“游身八卦連環(huán)長劍”豐富發(fā)展了傳統(tǒng)劍術并進行了創(chuàng)新,是傳統(tǒng)武術中的瑰寶,對研究傳統(tǒng)劍術的演變具有較高參考價值,同時還具有強身健體,鍛煉意志品質(zhì)的價值。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