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臺書畫(發(fā)繡)裝裱技藝,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tǒng)技藝類項目。
起源于清代,興盛于七十年代至今。又叫“裝磺”、“裝池”、“裱背”,是我國特有的一種保護和美化書畫以及碑帖的技術,即以各種綾錦紙絹對古今紙絹質地的書畫作品進行裝裱美化或保護修復。在宣紙和絹素上所作的書畫,因其墨色的膠質作用,畫面多皺折不平,易破碎,不便觀賞、流傳和收藏。只有經過托裱畫心,使之平貼,再依其色彩的濃淡、構圖的繁簡和畫幅的狹闊、長短等情況,配以相應的綾錦紙絹,裝裱成各種形式的畫幅,使筆墨、色彩更加豐富突出,以增添作品的藝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