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縣彝族婚嫁習俗自古流傳,是貴州乃至中國彝族婚嫁習俗的重要區(qū)域。盤縣彝族地區(qū)主要包括了坪地鄉(xiāng)、四格鄉(xiāng)、淤泥鄉(xiāng)等彝族聚居區(qū),盤縣坪地鄉(xiāng)位于盤縣北部,與水城縣的龍場鄉(xiāng),營盤鄉(xiāng)和云南宣威市田壩鎮(zhèn)接界,毗鄰灑基鎮(zhèn)、松河鄉(xiāng)、四格鄉(xiāng)。四格鄉(xiāng)位于盤縣最北端,素有盤縣“北大門”之稱,境內(nèi)的坡上草原已被列為省級風景旅游區(qū)。淤泥鄉(xiāng)位于盤縣北部,東鄰;、南通羊場、西連雞場坪、松河,北依普古。淤泥鄉(xiāng)境內(nèi)有其獨特的文化底蘊,早在2000年就被省文化廳、六盤水市人民政府命名為“歌舞之鄉(xiāng)”。
盤縣彝族婚嫁習俗的形成有自己的歷史淵源和成因,它大約形成于彝族東進貴州地域,原有的游牧文化逐步向農(nóng)耕文化轉化的時期。在經(jīng)過了千余年不斷發(fā)生的民族文化認同和整合之后,逐步形成了今天的盤縣彝族婚嫁習俗,F(xiàn)今,盤縣彝族婚嫁習俗雖然也受到了現(xiàn)代婚姻禮儀和觀念的影響,也發(fā)生了一些變化,但其婚嫁習俗的本體仍然存在。
盤縣彝族婚嫁習俗主要由對歌相識、請媒說親、吃定親酒、嫁娶四個部分組成。對歌相識,這是盤縣彝族婚俗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也是男女青年相互認識的主要方式。傳統(tǒng)上不能在家內(nèi)唱情歌,多選擇離家有一定距離、風景優(yōu)美且具有一定隱蔽性的山坡山洼來對唱。雙方通過對歌的形式表達情意,其情歌樣式多種多樣,多為即興演唱,只要能傳遞真情實感就行。例如:“郎在山前山后山左山右種葡萄,妹在山前山后山左山右繡荷包。郎的葡萄酸酸甜甜辣辣苦苦合妹嘴,妹的荷包唏唏唰唰唰唰唏唏掛郎腰!闭埫饺,盤縣彝族人的婚姻多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和自由戀愛相結合,所以請媒人(彝語為“莫左”)提親的習俗在盤縣彝族中一直留存。通過媒人提親,一是向外界說明她們已經(jīng)是戀人了,別人不要再來請求提親了,媒人在這里起到了公證的作用,一旦婚姻發(fā)生什么變化,媒人就要站出來說話評判。吃定婚酒、押八字,押八字就是吃訂婚酒,是決定雙方婚姻大事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按照彝族古老的宗教禮俗及族規(guī)寨禮,男女青年在確定婚姻關系后必須要合八字。即看雙方生年生月生日生時的五行天干屬相之間是否相生,如合適就正式訂婚,也有不用合八字的,如淤泥鄉(xiāng)的一些彝族同胞就沒有押八字這一環(huán)節(jié),一旦情投意合就直接進行訂婚。接下來就是在女方家擺酒招待客人,以女方家親戚即村里德高望重的人為主,男方家也要有代表參加,至少四人,比如男方的父親或者母親、弟弟(哥哥不能去)、老表、姐夫等。男方家代表到女方家門外要先放鞭炮,女方家親戚也要鳴炮回敬。開飯前要先點香、燒紙、供飯,以示對祖先的敬重。席間即把本家姑娘婚配的事告知大家,女方各家親戚商議好誰家送些什么家具什物。嫁娶,婚禮的第一天在女方家辦,這天新郎(彝語為“阿烏七”)不到場,只是接親人去且親哥嫂不能去,人數(shù)為6、8、16人不等,但一定要雙數(shù),女方送親的人數(shù)一般要男方接親人數(shù)的二倍,伴娘一定要是結過婚的新娘的長輩,最低也是同輩分的人,而絕對不能是小輩。接親時要帶上一對粑粑(用簸箕裝,上貼大紅“喜”字)、三柱香、三對蠟燭、紅糖、最少兩瓶酒、60斤肉、火腿。古時新娘出嫁要騎馬,新娘的坐騎由男方家提供,快到女方家門口時先放鞭炮,女方家的人則準備好潑水。到門口要先唱調子,對歌,不然不讓進門,進門時要潑水。第二天早上,大家先喝酒,吃早飯時,女眷給接親的人勸飯,在碗底埋辣椒面、鹽巴、肥肉,逼著他們吃下,把肉和菜串成串偷偷掛在他們衣服后面。吃完飯后,用煤油和鍋煙灰加上酒拌成漿糊,給接親人抹黑臉,表示新娘家有臉面。
出門前,新娘必須梳妝打扮,到了預先定好的良辰吉時,由梳頭的人為新娘蓋上頭帕,起身時新娘要先戴上新郎弟弟戴來的竹篾帽,再包上包頭,頂上黑色的紗帕(彝語為“蘇破”)。胸前掛一面鏡子,意思是讓身上的鏡子射走娶親路上可能遇到的鬼魔或邪氣,保佑新娘新郎清吉平安,生兒養(yǎng)女順順利利。而后由新娘的哥哥、弟弟或姐夫背新娘上馬或上車,上馬后又要喝一次酒,新娘喝完后把酒碗往身后扔,使之砸碎,表示把碗砸爛后,新娘會慢慢忘記對家鄉(xiāng)的思念,專心建立這個新的家庭。在出嫁路上,新娘絕對不允許下馬或下車,也不能回頭望。陪嫁的東西(兩箱、兩柜、拜鞋等)全部由接親的人負責運送到男方,當時誰接誰就要負責到底,不允許半路分給別的人運送,送親的人是不負責拿東西的。到新郎家村口或門口時,要由婆家找兩個八字好的人來扶新娘下馬。要請個畢摩來退喜神(彝語為“色嘞”),意思是將他們在路上可能遇到的鬼神邪氣趕走,留在屋外,讓新娘新郎平平安安、幸幸福福的生兒育女過日子。新娘進入新房后,送親的人就被請到堂屋喝“下馬酒”,新娘由伴娘陪伴,到吃飯時才出來和接親的、送親的人一起吃飯。普古鄉(xiāng)人豪爽熱情,鄰里關系十分和睦,遇有婚事都不請自到,并且要送禮錢、毛毯、被子、電器等物品,以示祝賀。晚飯過后開始鬧新房,參加的人一般是新郎的姐夫、妹夫、老表以及新婚男女各自的好朋友。鬧新房的主要節(jié)目有喝交杯酒、咬蘋果、點煙等,鬧完后新娘給這些人每人送一雙鞋墊,讓他們分享自己新婚的喜悅。第二天早上,新娘給公婆送上自己做的布鞋,公婆則回送她一定數(shù)量的禮錢。回門前,由一位長者指揮新人磕頭,大家酒足飯飽后就出發(fā)。帶上十二對糯米粑粑、三塊肉、兩瓶酒,給送親的人發(fā)放禮物。到娘家,磕頭、吃飯之后,若距離不遠,就在當天返回,如果距離較遠,就等到第三天才返回。返回時,再由新娘的父親送他們回來,從此兩家就成為一家人。
彝族婚嫁習俗的主要傳承人有:吳朝英,貴州省六盤水市盤縣坪地鄉(xiāng)莫西里村人;吳云龍,貴州省六盤水市盤縣坪地鄉(xiāng)莫西里村人;吳大榮,貴州省六盤水市盤縣坪地鄉(xiāng)莫西里村人,不但傳授給自己的子孫,還傳授給有愛好的青年及其對彝族文化有興趣的彝家青年,現(xiàn)有徒弟吳輝、李志坤、李勝永三人。
盤縣彝族婚嫁習俗遵循了一定的古制,是盤縣彝族深厚歷史傳統(tǒng)文化的積淀。保持了彝族人由游牧文化轉向農(nóng)耕文化過程中的大量的以婚姻文化為主的傳統(tǒng)文化和觀念。它既尊重青年人的自由戀愛,也維護了古規(guī)的禮儀。彝族的畢摩文化也是其信仰文化的主要表現(xiàn),是盤縣彝族婚嫁習俗的特征之一。盤縣彝族的婚嫁習俗中還展現(xiàn)了豐富的歌舞文化。其中,歌唱主要分為兩類,一是酒禮歌,二是哭嫁歌。習俗中,盤縣彝族的民族民間音樂、歌舞文化和藝術,亦得到較為充分的展示,尤其是歌唱文化表現(xiàn)得最為完備在盤縣彝族婚嫁習俗中,歌唱是其重要的載體,婚姻禮俗的展開上離不開歌唱。
盤縣彝族婚嫁習俗是彝族人傳統(tǒng)文化的突出表現(xiàn)形式,寓含彝族人民的精神、信仰、價值取向,涉及彝族人的倫理、民俗等諸多領域,是現(xiàn)存的一種鮮活的彝族傳統(tǒng)文化,是云貴彝族文化圈邊沿地帶的比較傳統(tǒng)的婚姻文化遺存。同時,盤縣彝族婚嫁習俗還是當?shù)匾妥甯栉栉幕故镜囊粋平臺,可以從這個平臺上看到許多彝族的歌舞藝術文化表現(xiàn)。
由于受到現(xiàn)代化進程和周邊他民族文化的影響較大,盤縣彝族婚嫁習俗中的傳統(tǒng)意識正在淡化,大多數(shù)彝族青年認為本民族傳統(tǒng)婚姻的禮儀程序過于繁雜、陳腐,不如周邊他民族,尤其是漢族的簡單化和新潮,轉而效仿他民族,而不再愿意按本民族傳統(tǒng)婚姻的禮儀程序舉行儀式。加上受現(xiàn)代通訊技術與人類生活節(jié)奏加快等的影響較大,彝家青年男女在談情說愛時往往借助電話、手機、發(fā)短信息等現(xiàn)代文明的產(chǎn)物,而不再像農(nóng)耕時代一樣的在山間、山洼,在月光下對唱情歌,互訴衷腸,從而使盤縣彝族婚嫁習俗中最鮮活的歌唱文化等在一天天消亡,很大程度影響到彝族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和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