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鵝”取名習俗是流傳于平壩縣白云鎮(zhèn)馬硐村一帶苗族村寨的古老習俗,起源于苗族同胞傳說故事《二男爭女》。該故事講述苗族青年祝迪陽通過斗智斗勇戰(zhàn)勝非人類的祝迪格贏得苗家女孩姑迪友,又獻出自家大公鵝給祝迪格后保住妻兒的傳奇事件,該故事一直流傳至今,因此衍生的“殺鵝”命名習俗也在平壩境內(nèi)青苗聚集地代代相傳至今。
每當苗家新夫婦在添第一個孩子(僅限于頭男長女)后,在孩子未滿月期間擇日舉行取名儀式。
舉行取名儀式時請師傅(相當于鬼師)前來主持,當?shù)厝朔Q為“撐長”(撐是請的意思,長就是師傅)!伴L”先用苗族古語將傳說故事完整念一遍,然后將公鵝宰殺,殺后鵝身送去女方家,鵝頭、腳、翅留在男方家,晚上請寨中各戶家長(男的)前來給孩子取名,取名時設宴席,開席前給一些錢放入升斗中稱“金名錢”,意為名字同金子般重要或比金錢更重要,在“長”的主持下,大家邊飲酒邊給孩子起名,每人都要取一個名,直到起到一個不與長輩重名,重音又讓主人滿意的名字為止,取名成功者將得到啃鵝頭的獎賞,孩子取好奶名后,大人便有了老名,如,孩子叫廣廣,父親叫客客,父親的老名便叫教廣客,之后寨里人都叫父親教廣客,叫母親毛廣客。
其蘊含的民族文化信息豐富,體現(xiàn)了苗族大家庭式的凝集力,隆重的取名習俗既表達了對初生嬰兒的祝福,也體現(xiàn)了苗族同胞對人生的敬畏與尊重。取名儀式從古流傳至今歷經(jīng)千年仍未衰弱。
信息來源: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心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