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海馬舞:有300多年的歷史,表演時一般需要3至12人參加,除海馬外,還有其它蹈具配合,“海馬”至少一對,也可多對,還有各種動物面具,鑼鼓、嗩吶、馬鈴鐺釵、麻布包頭,“海馬”用竹編扎成馬頭狀的框架,外面裱上白紙,貼上馬毛,馬頭上還裝飾,還有尾部,分別掛在人的腰部,并用雞蛋殼做成馬眼睛,顯得活靈活現(xiàn),人手抱住馬的脖子前后舞動,為紀(jì)念孟獲渡江所用的竹馬,所以稱為“海馬”,過去主要是用“馬鈴鐺”配合,每個馬上要配十七、八個鈴鐺,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大好形勢,增添了鑼鼓、嗩吶,過去穿長衣服,現(xiàn)在長短配合,大型活動要統(tǒng)一服裝,頭戴麻布包頭,有女子伴唱,特別是彝族轉(zhuǎn)廠,馬郎家耍海馬舞更為普遍,民族重大節(jié)日,如火把節(jié),由政府出面,舉辦晚會,更是熱鬧,跳海馬舞時,要唱《海馬歌》,如“郎騎白馬上北坡及吹馬尾向綾羅,綾羅好客要錢買,馬兒好看要錢多”等。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