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竹國酒手工釀造技藝(2009年入選唐山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唐山孤竹國酒業(yè)有限公司地處孤竹國故地——灤河三角洲,坐落于灤河故道邊的河北省樂亭縣。境內為灤河沖積平原,北依燕山,南臨渤海,具有102公里海岸線,灤河貫穿于南北,屬暖溫帶濱海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適宜多種植物和微生物生長,自古就有“燕東糧倉”之美譽,如今更是桃李滿天下。優(yōu)越的地理環(huán)境、獨特的生物菌群和天然的好水,為孤竹國酒品質優(yōu)良,風格獨特奠定了良好的環(huán)境、物質和生物基礎,也為孤竹國酒手工釀造技藝發(fā)揚光大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孤竹國酒手工釀造技藝,是唐山孤竹國酒業(yè)有限公司傳統(tǒng)白酒生產工藝的精髓,是獨特的北方濃香型白酒手工釀造技藝,是我國最早產生的白酒手工釀造技藝典型代表之一。它是集清蒸混燒、老窖、大曲、多輪發(fā)酵為一體的、完整的白酒手工釀造工藝體系,整個生產過程40多道工序。其主要表現(xiàn)形式為:感官選料、配料、檢驗控制發(fā)酵環(huán)境、手工裝甑蒸餾、摘酒、陳釀、勾兌、包裝等。手工技藝傳承,全靠師徒之間言傳身帶,需長期實踐體會才能領悟。幾百年世代相傳,全靠師承。
孤竹國酒手工釀造技藝發(fā)源于古孤竹國,孕育于商周時期,經千年民間創(chuàng)制和發(fā)展,到宋代已發(fā)展成為現(xiàn)代意義的蒸餾酒(即白酒);據考證,孤竹國酒手工釀造技藝,由明代初年孤竹國故地-----關西楊氏家族總結民間釀酒技藝創(chuàng)制雛形。民國縣志載,“楊氏系出關西占籍山右明永樂二年移居直隸灤州清初有之榮字廷貴者,由灤之楊家壯遷來樂亭新寨至其子玉家聲始振焉”。也就是說楊之榮,系明代永樂二年由關西遷居直隸灤州的楊氏后代,并于清初遷至樂亭縣新寨定居。
另據縣志載,清乾隆12年(1748年)新寨楊氏之榮其曾孫楊德潤得中武舉人,官拜乾隆皇帝御前侍衛(wèi)。相傳楊德潤與1755年陪乾隆皇帝到灤河下游孤竹國故地巡訪,乾隆曾觀賞樂亭皮影,品嘗楊氏燒鍋酒,倍加贊譽“酒香人更賢”,當即欽點福泉燒鍋酒拜祭孤竹國二位圣賢----伯夷、叔齊,并在夷齊廟清風臺,揮毫寫下千古絕句“灤水回環(huán)曲抱洲,崇臺百尺枕清流。喬松古籟拂衣落,快與前賢共唱酬!睆拇烁H獰伱暣笳,孤竹國酒由此而得名。
楊之榮遷居樂亭新寨后,繼承楊氏家族釀酒技藝于清朝雍正年間(1728年)始建楊氏福泉燒鍋。到1898年傳至第八世子孫楊榮興,(即第七代傳人)。直至1946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冀東十三軍分區(qū)供給處接收組建福泉酒業(yè)公司,楊氏家族共經營了218年。從此打破了家族傳承,歷經九任廠長、三代釀酒技師(即傳承人)和十四次更名,到2000年經改制組建唐山孤竹國酒業(yè)有限公司。原楊氏福泉燒鍋坐落在孤竹國酒業(yè)有限公司院內,舊址文革期間被毀,現(xiàn)存僅有福泉井、大門石墩、保險柜、石碾、瓷質和木制酒器等原始文物及一些相關文字資料。
孤竹國酒手工釀造技藝,具有典型的獨特性和鮮明的地方特色,是我國北方勞動人民長期探究和實踐的智慧結晶。孤竹國酒文化,是孤竹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商周兩代中原文化融合北方各民族文化,加速華夏漢民族文化形成,特別是對冀東遼西地區(qū)政治、經濟、文化的發(fā)展曾起到重要的歷史作用,展現(xiàn)了北方民族酒文化風格,反映了中華民族的杰出創(chuàng)造力和釀酒文明史的延續(xù)性,是我國釀酒悠久歷史的見證。研究、保護和傳承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xiàn)實價值。
信息來源:唐山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