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亭吹歌源遠流長,最早的吹歌來源于樂亭民歌,起步于樂亭民歌的伴奏,經過吹歌藝人不斷改造創(chuàng)新,形成了吹歌的固定曲牌,到清朝中葉為其鼎盛階段。后來,吹歌藝人不斷吸收其他姊妹藝術的音樂,藝術視野更廣闊,現在的吹歌大都源于戲劇的曲牌。1949年以前,主要用于婚、喪、嫁、娶和春節(jié)扭秧歌。共和國成立后,隨著人民安居樂業(yè),生活不斷提高,每逢喜慶和節(jié)日開展文藝活動,或者是農業(yè)豐收,工業(yè)革新,也往往載歌載舞,嗩吶嘹亮,鼓樂鏗鏘,逐漸成為群眾娛樂活動的一種主要形式。
樂亭吹歌既是樂亭地秧歌伴奏的主要樂曲,又可自成體系,單獨吹奏。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吹歌藝術伴隨著樂亭地秧歌節(jié)目《跑驢》、《鋸缸》、《摸桿》等名揚國內外。如今,樂亭吹歌又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容。無論是紅白喜事、還是開業(yè)慶典、商品促銷、晨練等到處都可以聽到吹歌聲。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進一步深入,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再次得以弘揚,名傳國內外。粗獷、高亢、雄渾的樂亭吹歌同時也作為一張?zhí)厣幕蔀橄蛲饨缧麄鳂吠さ闹匾浇椤?
樂亭吹歌所演奏的樂曲,大體分為3類:即秧歌曲、漢吹曲和牌子曲。秧歌曲為樂亭地秧歌的伴奏曲。其曲式短小而完整,結構嚴謹,節(jié)奏明顯,歡快流暢,富有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演奏時慢板起樂、中快吹奏、快板終結,常在樂曲旋律上加花或減字。當秧歌進入0或出現戲劇性情節(jié)時,兩支嗽叭常使用對奏學舌、模擬人聲等技巧,從而使樂聲更加生動活潑,熱烈逼真。為了在較長時間伴奏中有所變化,而采取套曲、變奏等演奏手法。牌子曲是一種套曲形式,曲體較長,結構復雜。演奏中一般不做大的反復,而且在演奏秩序上不能顛倒。牌子曲的特點是演奏中常出現打手和出鼓。打手是從樂曲某一句的強拍開始,出現即興的自由散板。出鼓是演奏中喇叭突然休止,以擊打鼓點單獨演奏一段時間,使場面出現抑、揚、頓、挫的氣氛。
樂亭吹歌的特點是以大喇叭為主要樂器,聲音宏大高亢。除了音色特殊外,還有一個特別的音符,就是這種喇叭的第二孔的倍音是借其下一鄰孔吹奏的,還可以用筒音(八孔全按)超吹所得,這個音十分豪放粗獷,仿佛幾個音擰在一起,因為它在老本調的“工”音位置,被稱為“破頭工”,民間藝人稱之為“老趴兒”或“大尖兒”;其中“吹歌”和“咔戲”,使吹奏技巧得到了很大發(fā)展,如《樂亭皮影》、《樂亭大鼓》、《評劇》等,演奏者能對戲曲行腔和人物性格模擬得惟妙惟肖,演奏形式生動活潑,音樂格調清新剛健,音樂高亢明亮、優(yōu)美動聽,急則熱烈奔放、緩則感人至深,極具地方色彩。
樂亭吹歌有著嚴格的以師帶徒的傳承方式,這種方式一直延續(xù)到現在。自有文字記載以來,吹歌的傳承已經到了第七代。
文化生態(tài)的改變使得樂亭吹歌面臨生存危機。不同的社會發(fā)展階段,音樂的社會功能以及與社會活動的關系有很大差別。如今,生活水平的提高帶動著當地人的生活方式逐步向城鎮(zhèn)化趨近,而其原有的生產、生活習俗也在悄然蛻變。30歲以下的青年人對樂亭吹歌興趣索然。大部分傳統(tǒng)經典吹歌曲目和吹歌技巧也隨著老一輩的謝世而失傳,掌握樂亭吹歌技藝的年輕人寥寥無幾。為搶救吹歌這一文化遺產,樂亭縣文化館采取多種措施使其的到保存和傳承。成立了樂亭吹歌研究會;對代表性曲目進行錄音、錄像。建立吹歌保護工作運轉機制,形成以縣文文化館為龍頭,鄉(xiāng)鎮(zhèn)文化中心、重點中小學、文明生態(tài)示范村為依托的吹歌保護推廣工作格局,為吹歌發(fā)展打造新的平臺;建立縣吹歌培訓中心,在鄉(xiāng)鎮(zhèn)成立輔導站,定期組織吹歌專業(yè)人員下鄉(xiāng)指導,推動吹歌藝術的普及和發(fā)展。建立持續(xù)保護機制,堅持繼承與創(chuàng)新結合、普及與提高結合、內研與外扶結合的原則,使吹歌保護工作在繼承的基礎上得以全面長足的發(fā)展。按照一面打造精品,一面搞好產業(yè)的思路,加強吹歌產業(yè)的市場化動作,以產業(yè)為依托,確保樂亭吹歌藝術的長盛不衰。
信息來源:唐山市人民政府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