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平手工制陶技藝(2013年入選唐山市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開平區(qū)手工制陶技藝又稱開平土窯陶藝,它以本地特有的,深埋于地下古老河道的優(yōu)質沉淀陶土為原料,挖出后,經過一年以上的陳腐,再經過曬土、選土、兌水和泥,以及陶泥加工等工序,后用傳統(tǒng)的手工輪制拉坯,或雕塑成型,經精細打磨器型后,胎體表面細膩,敲擊成品器壁音質清脆,再經古老的“饅頭窯”用木柴燒制而成。產品有紅陶、黑陶、白陶、絞胎陶,以及黑陶和絞胎陶合一的“異土緣陶”等。各道工序均為傳承前代,并發(fā)展創(chuàng)新,有著深遠的文化價值。
選擇采用古老的“饅頭窯”燒制,燃料為木柴和當?shù)匾环N特有的干草,無污染。特別是黑陶燒制,采用獨有的“封滲”技藝,色澤黑亮。
開平手工制陶技藝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明代萬歷年間,開平洼里鎮(zhèn)獅子灣村,曾名“周家村”,周家為皇親,建有周家花園,并建窯制盆為花園使用,承傳的制陶師傅為陳姓,叫陳詳(周佐文曾外祖父),后此項技藝由于陳詳?shù)娜齻外甥出外逃荒,而傳以王姓一族,增至兩座窯(陳、王兩家窯),主生產日用瓦盆等,村人有制有賣,靠挑擔賣至今天灤縣、灤南、豐南等百里外之地,制陶成為其生存之本。
周佐文的外祖父陳連科(1873-1949),為作坊主,是陳姓窯傳承人,父周尚余(1911-2002),當時亦參與制作和銷售。解放后,盆窯歸集體所有。60年,盆窯被唐山市園林局征用搬至市區(qū),周尚余、王東友、王占好、陳瑞、陳宗正五人被邀請做師傅。后村集體與市園林局要回瓦窯,成為村副業(yè),作坊一直在陳連科家院內,周佐文自幼喜好,長大即在盆窯工作。改革開放后,周佐文于84年個體注冊并自行開辦作坊,擴大產品范圍,主制花盆和陶藝作品,其作品曾在唐山市第三屆、第四屆、第十三屆陶博會上廣受好評。2005年,定名為開平土窯陶藝坊,作品開始享譽海內外,并多次參加唐山市陶博會和北京國際禮品展。
信息來源:唐山市人民政府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