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草編織是利用一種稈莖光滑柔軟的黃草編織成各種玲瓏精致的生活用品。
黃草屬單子葉植物綱莎草科,原生于越城區(qū)皋埠鎮(zhèn)孟家葑村一帶的灘頭河邊。黃草莖稈光滑柔韌,纖維長、韌性好,容易編織各種工藝品。皋埠的黃草編織工藝品,具有品種齊全、款式新穎、經(jīng)久耐用、工藝精細等特點。既有較高的實用價值,又有較強的欣賞價值,F(xiàn)在編織的品種有酒壇套、果盒、紙簍、果盤、面包盒、花盆套、圓盤、長方盤、吊盤、提籃、壁籃、拖鞋等。
黃草編織品有以下一些特性:一是環(huán)保綠色。黃草抗病蟲害能力強,無需農(nóng)藥防治,其編織品具有無污染性;二是性能優(yōu)良,輕便、耐用、美觀;三是用途廣泛。
黃草制品的生產(chǎn)過程大體分為選料、撕草、浸泡、搓繩、編織、晾曬等6個環(huán)節(jié),全部采用手工制作。
(一)選料。撕掉黃草的葉子部分,留下莖干部分。
(二)撕草。將莖干部分劈成三份。
(三)浸泡。將涂有顏色的用料,放入水中。一般要浸泡兩個小時。浸泡的目的,是為了使其變軟,易于彎曲,平加其強度,方便編織。
(四)搓繩。將黃草搓成一股股繩。
(五)編織。按照一定的形狀和規(guī)格進行。所有工具有:鐵簽、果枝剪、尺子等。
(六)晾曬。熏蒸后的成品要及時地進行晾曬、熏蒸和晾曬都是為了防止產(chǎn)品發(fā)霉和變形。
編織黃草工藝品,捻草力要勻,編織心要細,色彩搭配要得當,這樣才能使工藝品外觀平整、光潔,色彩和諧。黃草染色也蠻講究的,要經(jīng)過許多道工序,才能染出五彩繽紛的顏色。
2009年6月皋埠黃草編織技藝被列入市級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