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民間謎語是流傳于古越地中心紹興及周邊一帶,融合了紹興方言與風土人情而形成的具有地域性的謎語形式,是越地百姓不分男女老少共同享有的一群眾性文化娛樂載體。它既是謎語的重要組成內(nèi)容,也是紹興地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多以民歌、謎語、順口溜、打油詩等樣式為載體,通過比喻、擬人、隱喻、夸張等手法來表現(xiàn)。題材包羅萬象,主要分物謎和字謎,其中物謎又分為自然、人體、動物、植物、飲食、用品、器具、勞作、文體等九個大類。根據(jù)謎面和謎底的表現(xiàn)特征則可分為小謎、大謎、雙謎、多謎等,內(nèi)容豐富,趣味性強。
在民歌、民間謎語產(chǎn)生之前,遠古人類對一事物故意不直接告訴別人,而是讓對方去猜,當大家都猜不到時,再給予一些提示,這種提示就是民間謎語產(chǎn)生的最初萌芽。紹興民間謎語歷史悠久。作為最早產(chǎn)生民歌的地方,紹興也應(yīng)該是產(chǎn)生民間謎語最早的地方。據(jù)《越王無余補傳》所載《涂山歌》條,唱云“綏綏白狐,九尾厖厖。我家嘉夷,來賓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唱”,這首民歌本身就有謎語的成分,隱含了女嬌對大禹的情愫。在后來的許多民間情歌中,隱語就更多了,而這些便滋潤了民間謎語的發(fā)展。東漢蔡邕在上虞曹娥碑上題“黃絹幼婦,外孫齏臼”是名譽神州的名謎。清·范寅編《越諺》收錄有隱謎之諺58條。徐文長軼稿中也留下了不少自作的謎語。清末上虞人田其年,號冬芳氏,有清代謎家之稱,精于謎學,被尊為謎中泰斗,著有《寄傲山房謎稿》流傳于世。魯迅也常將謎語巧妙地運用在日常通信和作品中,隱喻深刻,如《藥》中的主人公“華老栓”和“夏瑜”,暗示都是“華夏”子孫之意。周作人在1914年的采集啟事及《兒歌之研究》中將謎語視為兒歌之一類而給予了關(guān)注,并寫有研究東西方謎語的專文《謎語》。2010年,紹興市對紹興各區(qū)(縣市)的謎語進行了搜集整理,匯編出版《越地民間謎語》,共收錄謎語1998條,包括字謎407條,物謎1591條。
民間謎語是數(shù)千年來勞動人民自己創(chuàng)作的口頭文學,反映了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通過這些謎語也起到了傳播知識、啟迪智慧的作用,歷來為廣大群眾所喜聞樂見。
時至今日,紹興民間謎語通過世代口耳相傳,仍在紹興及周邊區(qū)域廣為流傳。特別是近年來,紹興市開展對民間謎語的研究和保護,出版書籍,設(shè)立民間謎語研究基地,在中小學開展普及教學,擴大民間謎語的影響,推進其傳承。
“紹興謎語”于2015年11月入選第六批紹興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信息來源:紹興市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