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錫雕技藝主要分布于泉州、臺灣等地,其始于唐宋,盛于明清,有悠久的歷史。從明代起,泉州市區(qū)中心就有一條集中開設大量打錫商鋪的巷道,即“打錫巷”,這個名字一直沿用至今(現(xiàn)名“打錫街”),它見證了泉州錫雕技藝的興衰。
錫雕藝術可分為花雕和素雕南北兩大派系。素雕以北方為主,花雕以江南為代表,主要用于制作祭祀宮燈等用品。其中,泉州楊氏錫雕技藝是江南花雕的代表。在其錫雕藝術中,“天宮”、“東西塔”、“拱斗蓮花燈”、“萬字鳳釵宮燈”、“北京故宮角摟”等最具閩南特色。作品內容豐富,題材廣泛,既有融入傳統(tǒng)的古建筑造型風格的蓮禮雙拱斗燈、各式宮燈,也有依照殷周形制的祭祀用具龍灼、燈火臺等,以及具有環(huán)保、實用性的茶具、糖果盒等日常用品和各種慶典活動的紀念品、藝術品等,造型優(yōu)美工整、形神兼?zhèn)洌哂絮r明、獨特、濃郁的地方特色。
泉州錫雕技藝主要步驟為:模具、鑄造、修整、焊接、磨光、整形、貼金、裝配、包裝,集傳統(tǒng)雕刻、油漆、燈藝、鑄造藝術于一體,紋樣有纏枝香蓮、花雕龍鳳、鏨花刻字,金銀秀色,典雅美觀,具有鮮明的閩南風格。泉州錫雕采用壽山石雕刻模具、鋼銅多元合金模具和硅膠模具,結合照相制版、電鑄等技術,鑄造精細,技藝精湛,堅固、耐用、防火,具有直觀的欣賞和珍貴的收藏價值。此外,泉州錫雕既發(fā)揚傳統(tǒng)的民間錫雕技藝,純手工操作,又吸收了外來的先進技藝,運用現(xiàn)代雕塑手段,進行生產性創(chuàng)新,形成獨具特色的錫雕藝術品。
泉州錫雕歷史悠久,與宮廟、民俗關系密切,對民俗研究有重要價值。作品富含殷周、古漢青銅器紋飾及閩南地區(qū)古建筑所有裝飾紋樣、形式,對研究閩南傳統(tǒng)裝飾藝術具有參考借鑒作用和文化研究價值,推動錫雕藝術的繼承和發(fā)展具有寶貴的科學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