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以前,安溪官橋一帶居民逢節(jié)日喜慶便制作一種以糯米為主要原料的糕點。成珍桔紅糕的傳統(tǒng)制作技藝,系家族式傳承,清初至民國,均在安溪官橋赤嶺大路街發(fā)展。清雍正年間(1723-1735年),因欽差陳萬策奉旨到安溪賑災而有機會讓雍正帝品嘗并賜名桔紅糕。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林光武嗣孫林維扁對其加以精心改進,形成一套獨特的手工制作技藝,其流程包括研磨、配制、切塊三個部分。
制作成珍桔紅糕首先要挑選優(yōu)質糯米,放入25-50攝氏度溫水(水溫視季節(jié)氣候而定)里浸泡5-10小時,洗凈,每次取約30克糯米,伴水放進石磨眼,慢速推動石磨研磨成糯米漿,之后把糯米漿放進布袋里,濾出多余的水,使其變成干濕適度的糯米漿團。接下來把糯米漿團加入一定比例的花生油,翻拌均勻,放進蒸籠里蒸熟,倒入瓷壺(一種特制的大瓷盆)中。白砂糖加雞蛋(抽白砂糖的雜質)煮至寸絲,按白糖、糯米1/1.3的比例,把糖漿分3-4次倒入瓷壺中,與煮熟的糯米漿充分拌揉,冷卻至30攝氏度后,讓其自然冷卻。第二天,把調制好的糕桔紅糕團,按規(guī)格要求,先切成片、后分條狀,再切成小方塊,最后均勻地撒上一層經100目絹篩篩過的熟米粉,即為成品。
成珍桔紅糕傳統(tǒng)手工技藝已傳到國外,現(xiàn)在產品銷售于港、澳、臺以及東南亞的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以其獨特的風味馳名海內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