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漆籃制作技藝歷史悠久,至今已有近500年歷史。據(jù)乾隆《泉州府志》載:唐代龍紀元年(公元889年)永春等地已有竹制家具、竹編農(nóng)具生產(chǎn)。據(jù)《永春縣志》記載:“明正德年間(1506—1522),西向龍水的油漆匠,把傳統(tǒng)產(chǎn)品竹籃和竹盤的胚件放在石灰水中煮后,晾干抹上桐油灰,表以夏布,涂上生漆,制成漆籃,使之堅固耐用,以后逐漸改進,在漆籃的提柄、籃蓋、籃體上精心裝飾圖案,雕花繪畫,經(jīng)過30幾道工序制作,成為名貴的漆籃!
永春漆籃制作有制籃胚(竹編)、灰籃、油漆、繪畫、堆雕等5個工種33道工序,是在精致的竹編籃基礎上,經(jīng)特制桐油灰加工,并施以漆、畫、堆、雕加工而成的民間手工制品,工種多,流程長,也稱竹編籃,有盛籃、格籃、扁籃、盒、盤等多種品類,大小規(guī)格50多種。就大小而言,永春漆籃最大的直徑42厘米,高72厘米,分4個格層,一對大漆籃可盛100多斤物品,用碗盤裝食品,正好擺滿一張八仙桌;最小的直徑3厘米,精巧玲瓏,可謂“竹籃盛水水不漏,小可藏針大當櫥”。
永春漆籃工藝獨特精湛,造型獨特美觀,堅固耐用,古樸厚重,民俗文化內(nèi)涵豐富,具有較高的文化藝術(shù)價值。制作過程中的原料配制、工藝流程的掌握、制作技藝的精密等都有很強的科學性,具有民間工藝科學研究價值。永春漆籃影響深遠,在閩南一帶流行,成為迎神祭祖、壽誕喜事、婚慶嫁娶、拜親會友等必備的器具或作為饋贈禮品。現(xiàn)已逐步從閩南傳到全國各地及東南亞,在東南亞華人華僑和臺灣地區(qū)有重大影響,成了與海內(nèi)外華人華僑和臺灣同胞交往的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