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縣南依秦嶺,北臨渭水,全縣轄10個鄉(xiāng)鎮(zhèn),123個行政村,人口31萬,是一個以糧果漁為主的農業(yè)縣。
這里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山川景色秀麗,著名的太白山國家森林公園、紅河谷避暑勝地、張載紀念館等名勝古跡均位于我縣境內,眉縣也是炎帝文化、周秦文化的重要發(fā)祥地,蜚聲中外的27件青銅器就出土于眉縣。
《高蹺趕犟驢》分布在眉縣青化鄉(xiāng)嘴頭村、西寨村等一帶。青化鄉(xiāng)嘴頭村地處眉縣東南沿山地區(qū)的泥峪河邊,南依秦嶺,西靠張載墳塋“夫子墓”,北眺張載祠,東接道教圣地樓觀臺。全村1100多口人,土地面積1200余畝,人員結構單一。北宋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關學宗師張載在這里著書立說,設館講學,自古以來,這一帶文化意味很濃,張載“厚德載物,注重教化”,一直潛移默化地影響著這里人們的文化心里。在這種文化氛圍中,當地人們將一個農村日常娛樂生活片斷高蹺跑驢題材,升華為一個富有生活情趣和很強倫理教化色彩的民間舞蹈《高蹺趕犟驢》,可以說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了。
高蹺趕犟驢的歷史淵源
由于受張載思想的影響,嘴頭村、西寨村、石馬寺一帶的文化意味很濃厚,自古以來帶有傳統(tǒng)文化色彩的民間表演活動更是活躍,每逢正月十五前后,參加表演的節(jié)目多達10余種,一直到明朝初年,這里的群眾文化活動便增加了一個獨特而新穎的表演樣式,那就是高蹺跑驢。民國前夕,高蹺跑驢的第八代傳人對其進行了大膽的藝術加工,賦予了新的內涵!陡哕E趕犟驢》游演后,深受百姓喜愛。89年5月參加首屆民間藝術節(jié)匯報演出,一炮打響;后經眉縣文化部門的再打造,92年在中國寶雞西部交易會期間亮相,一舉轟動山城,受到國內外觀眾的高度評價;1994年在央視春節(jié)晚會上閃亮登場,受到國人贊譽。
高蹺趕犟驢的基本內容
傳統(tǒng)的高蹺跑驢演出形式主要是跑圓場、過河、上坡、下坡、臥驢等,特點在于靈活,熟練而驚險的表演技巧,它作為一個小品式民間舞蹈藝術,起初人驢均綁在一尺左右的的木棍上,按照簡單樸素的故事情節(jié),盡情表演。后經眉縣文化部門的藝術加工,改編后的整個舞蹈就是一出完整的、高品位的啞劇小品,它圍繞老少兩對夫妻趕驢出行狹路相逢,從互不相讓到最終兩相謙讓的變化過程結束全局,節(jié)目力求突出一個“犟”字。
表演形式:廣場游演、舞臺表演。
高蹺趕犟驢的基本特征
1、表演技巧驚險嫻熟。
2、音樂融秦腔、眉戶、眉縣道情為一體,極富地域特色。
3、劇情幽默詼諧、跌宕起伏,引人入勝。
4、人、驢藝術形象生動逼真,驢極富人性化。
高蹺趕犟驢的主要價值
1、《高蹺趕犟驢》是地方傳統(tǒng)民族民間文化藝術典范,具有廣泛代表性。
2、是民族民間傳統(tǒng)舞蹈精品,極富藝術觀賞性,具有可發(fā)展性和推廣性。
3、保護、傳承《高蹺趕犟驢》這一民間傳統(tǒng)舞蹈,對于繁榮群眾文化藝術事業(yè),進行中外文化交流,促進經濟發(fā)展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4、弘揚先進文化,加強農村文化建設,不斷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精神生活需求。
高蹺趕犟驢的瀕危狀況
近年來,隨著影視傳媒業(yè)的快速發(fā)展,偏遠的青化鄉(xiāng)嘴頭村一帶村民主要依靠觀看豐富多彩的電視節(jié)目來滿足自身的精神生活需求;農業(yè)現(xiàn)代化的全面實現(xiàn)和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大批青壯年勞動力常年外出打工,加之人才和經費嚴重匱乏,因此,民間舞蹈《高蹺趕犟驢》節(jié)目停演多年,后繼無人,瀕危狀況嚴重,亟待保護、挖掘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