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于民族圖騰崇拜,漢魏時期稱“蹺技”,宋代叫“踏橋”,清代稱“高蹺”。靈石常青雙人高蹺是清末民初山東聊城移民到常青落戶傳入并盛行,由民間的節(jié)慶、聚會時人們自娛自樂逐漸演變而成。此表演項目為6人一組,4人腳踩高蹺,其中2人肩扛2.2米長的橫桿,1人腳踏橫桿中間懸于空中,中間又一踩高蹺者雙手緊護上面表演者的雙腿,其他2人分別在地面對表演者實施保護。表演者隨著古樸的韻律、明快的節(jié)奏在行進中邊走邊舞,步子變換為走八字。既有文藝表演的藝術(shù)特點和風(fēng)格,又有雜技表演的難度和驚險。
常青雙人高蹺表演時講求團隊協(xié)作和整體配合效果,表演特色詼諧幽默、妙趣橫生,深受當(dāng)?shù)厝罕姷南矏郏侨藗兙蹠、社火等活動中,一種主要的民間文藝表演形式。